最近刚读完一本书,叫《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是一本社会学调查报告,内容说不上震撼,但确实令我心生感慨。
全书描写的是生活在深圳三和人力市场及周边的一群人。他们全部来自社会底层,由于各种原因聚集于此,信奉“干一天玩三天”的生活哲学,但凡还能活下去就绝不做工,实在濒临绝境了才出去做“日结”的工作,挣到了两三天的生活费就再次回归原有模式,闲聊、看热闹、混网吧、买彩票……循环往复。即使在这种生活中时常要面临没饭吃(那就挨饿)、没地方睡(那就睡大街)、没烟抽(那就跟人白要)的窘境(他们管这叫“挂逼”),也从来没想过主动寻求改变,宁愿把生命就这么一天天的耗费下去。
之前我也很疑惑,人怎么可以这样活着?但书中无数活生生的例子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人真的可以就这么活着。
形成这种结果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个人原因。这些人很多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出身,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出社会讨生活,开始往往也会去工厂上班,渐渐的因为工资太低、工作太枯燥等原因出来。然后又多半会遭到一些生活的打击和不幸,像行李、身份证被盗,被黑中介欺骗以致财产损失等等。由于没有像样的谋生技能(有些人即使有也不愿去做),只能靠出卖体力,好吃懒做又游手好闲的习性更谈不上自律上进,最终形成了懒惰且自暴自弃的生活模式。
另一点就是受身边人影响。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刚开始陷入这种处境时,许多人也是很慌乱心虚的,但看着其他人就这么以“生物最低的生存标准”也能活的下去,而且还貌似很“自由”,于是就仿佛受到了某种鼓舞,久而久之就被同化了。“既然连那些近乎乞丐的‘三和大神’都活的下去,那我又有何不可呢?”这是许多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最后当然也少不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宏观层面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微观层面的“三和”周边与此配套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环境,共同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于是不仅让这一群体长期存活下来,还形成了群体内集体认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最终它们共同构建出一个如黑洞般巨大的漩涡,让投身其中的人再也无法抽离。
令我相当感概的一点是,除了那些被动留在这里的人,还有些人竟然是主动选择长期生活于此的。有的人明明具有找到稳定工作的谋生技能,但却不愿意干;还有的人甚至是慕名而来,来之前就知道这里的情况,却还是来了并且自得其乐,即使常常陷入“挂逼”状态都不愿离开!真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人有各人的选择。
“三和青年”的家庭意识往往也很淡漠。有些人是跟家里人闹翻了才出来的,沦落到这里以后就更不想回去了,跟家人难以交代是其一,怕被同乡轻视嘲笑是其二。本来许多人童年时跟父母的相处就是聚少离多,现在处境艰难跟家人的联系就更是细若游丝。不顾亲情,不管未来,只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愁来明日愁。
联想到近几年大肆流行于网络的“佛系”“丧”“躺平”“内卷”等热词,三和青年的选择好像也不难理解,不过差别在于绝大多数网友都是一边喊着“躺平”一边疯狂“996”加班的,但前者可是货真价实的“躺平”,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去做“日结”赚钱的。这种知行合一的“淡泊”,倒颇有几分古希腊“犬儒主义”的遗风——别说,书中还真描写过一个三和青年曾经落魄到跟狗抢一口食物的情景。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在可见的未来像“三和青年”这样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虽然他们的行为未必会那么极端,但这种趋势似乎已经隐隐形成,并很有了些不可阻挡的意味。因为据我的观察,现在这一代代正在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跟历史上的任何一代人都实在太不一样了。
诚然,任何社会都必然会有一群人数不多的“非主流”,它们也因此成为大众眼里的异类,但我想文明社会的标志就是对异类尽可能的理解和包容,人类文明也因此而进步。只要没有影响到他人,没有违反法律底线,并选择承担相应后果,那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是各人的权利。你可以不提倡不喜欢不认同,但请你接受。
我也无意评判他们的选择,因为我并没有这样的资格,而且我始终记得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话: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都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拥有你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我甚至很期待有机会能跟他们坐下来好好聊聊,仔细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因为如果这样,那么我对当下这个世界的理解就必定更清晰、更广泛、更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