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晓静
东野圭吾的小说,我通常都是一次性看完,废寝忘食那种。
在写这篇之前,去百度检索了东野圭吾,原来东野先生原来也是上班族,日常坚持写作、写小说,并且经常坚持参加写作比赛,直到作品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相当于中国的矛盾文学奖)后才转行为专职写作。接下来专职的十年,他离婚了,他写的作品都没有成为畅销书,在文坛寂寂。十年后,1985年,凭借《放学后》再次获奖,才重新进入大家视野,截止到目前他的作品有30多部,平均每两年会有1-2部作品。
他的作品的主题大多是“慰藉保守死亡威胁心灵”或者“社会揭露”,他的作品我已经读过7部,但其实并没有感受到社会的残酷,以及死亡感与威胁感,无论是《白夜行》《大雪中的山庄》还是《嫌疑人x的献身》《单恋》《红手指》,感受到的是纯粹的友情/爱情。读的过程中让你不忍放下,读完的时候,让你不断累积的感受如大坝决堤冲出身体,直到慢慢平静。恕我技拙,他建构的情感我还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东野说他想写出即使不爱推理甚至是不喜欢阅读的人都会觉得有趣的作品。这点我感受到了,他的结构架构,总能引人入胜,就像进入了迷宫被牵着走而不自知。由于东野常常以对话互动的方式表达思想,用语多口语化,书中启发人的语句通常在角色的旁白里,以下几本书的每个摘出一句放白,想要学习小说的初级写作者,可以学习东野先生平实语言,绝妙架构的写作方法。
1-《白夜行》
《白夜行》是朋友推荐的小说,很厚很厚,600页,47万字;一直忌惮于书的厚度,担心没有时间看,就在家里的书架上落灰。在看了《大雪中的山庄》后,被东野吸引,才开始看这本存货。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
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
虽然没有太阳没有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2 《大雪中的山庄》
在一个山庄的密闭空间里一群人一起生活4天,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儿,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
“身处残酷的处境时,人就会抢着说消极绝望的话,内心却期待着被人否定。”
3 《红手指》
虽然是写老人的生存状态的书,但书里面老人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充分彰显了东野的写作技巧,有种“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老人的内心是极为复杂的,正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的死亡才更难懂。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他们的医院。无论他们做的事情看上去多么傻,也许对他们本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4 《嫌疑人X的献身》
这本小说在国内拍成了电影,我是看完书再去看了苏有朋的电影的。只能说文学给人想象的空间,而视频图像将一些固定化了,缺乏弹性,电影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缺少深度,那种石神深沉的爱意,与对数学的痴迷,以及最后结局的绝望都感觉不够劲儿。
“她从未遇到过这么深的爱情,不,她连这世上有这种深情都一无所知。石神面无表表情的背后,竟藏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爱。”“隐瞒真相何其痛苦,就算抓住了幸福,也不会有幸福的真正感受。智慧终生抱着自责,终身得不到片刻安宁。但此时靖子觉得,忍受这种煎熬,也算一种赎罪。”
5 《单恋》
故事中作者以性别认知障碍者为着力点,对男性与女性的认知讨论有很多对话,其中提到一个观点是:男人和女人都处于麦比乌斯环上。(麦比乌斯环就是,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现代社会,女人要强会被说成男人婆,男人柔声细语被说成娘娘腔,这些特点并不会阻碍日常性关系,所以,只不过是女人便男性化一些或者男人便女性化一些,而且会随着环境和年龄变化,你处于麦比乌斯环的位置也在动态变化着。
“大家最终都是随意地把男人归为一类,女人归为某一类,然后为了自己和规定之间的差别而痛苦。但其实谁都没有关于男人是什么、女人是什么的准确答案,男人和女人都处于麦比乌斯环上。”
非常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如果有同好者,希望能多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