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啥都不相信,特别是爱情。”

“我啥都不相信,特别是爱情。”

作者: 谢丹儒 | 来源:发表于2023-05-27 03:07 被阅读0次

    原则上讲,本文属于付费内容。意思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据说,这是最近很火的一段文案:

    “放心,我们只是不能相爱了而已。不管凌晨几点钟你打电话来我还是会接,可惜这世上没有反方向的钟,这交替的四季都在告诫我们不要回头。一个人没羞没臊地爱一个人的概率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爱你时我不计得失,恨你时我恨的入骨。如果有一天你后悔了,别哭,别回头,我不在了。”

    更让我好奇的是大家的评论。

    其中有个评论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啥都不相信,特别是爱情。”

    看着这句话我思忖了良久。当然,并非说我认同或者不认同,又或有什么别的不同见地。我只是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我有理由相信,这句话并非只是某个人的“心声”。大概很多人都曾说过这样的话。就像很多所谓的“人间清醒”,大家似乎都很清醒,且清醒地认识到了“人间清醒”。于是,就有了开头的描述:“最近很火的……”

    我就像是个误入爱河的“智者”,试图去解构我所看到的一切。

    很多话自然是不尽诚实的。

    啥都不相信的人多半是没有的。相信只能起到相信的作用,这一点大家多半也是知道的。不过是需要一种特别的强调,以此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彻底。说白了是,重点并不在于如何表达或表达了什么,而在于一种渴求被理解的心。

    被理解的心或情绪,意思是说,不要只看到“你变了”,也请问一问“你为什么会(要,或不得不)变”?

    近年来,养成的习惯是:不喝酒,便也没什么话可说。

    无论我承认与否,这同样有一种希望被理解的诉求在其中。包括任何的表达,多半都潜在或明显或隐晦,都在表达这种诉求。

    最简单的一点,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却又不愿把话挑明了说:这世间,并不存在所谓的感同身受,不过是以一种心情比较另一种心情,以一种所谓理解愿意去这样比较。而这份“比较”既是“同理心”的需要,更是所有感情之所以能够得以建立和形成交流的计较。可惜的是,越来越少人愿意去这样比较了。

    我是说,一件原本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可惜越来越少人愿意去这样做了。

    就像很多人自诩理智,理性,客观,很多人自诩智者,聪明,智慧,很多人自诩抛开感情,只认利益,慕强,标榜自己是“智性恋”或什么什么别的恋。又或就像那个评论,那个评论者。

    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似乎这是在诠释一种所谓的“不平等关系”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人都需要这样或那样的合理性,才能比较好地接受一些本“不属于自己、不是自己却又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就像所有的自欺欺人和自以为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分别。也就是说,如果并非是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那么,似乎就可以因此否认自己的任何“行为”。当然,也包括说心情和情感。且被认为“这是需要的”或“必要的”反省、反思,又或诚恳地“道歉”,或深刻,或谦逊,或其它。意思是:我不好,我知道。下一句是,我知道,我还好。会好起来的。

    殊不知,都无分别的。

    就像去证明一个本不存在或无须证明又或无法自证的“东西”,原本如常去对待就好了。如果会好起来,那就会好起来;如果继续,当然还会继续。这背后更深地潜台词是:如果你想,你随时都还可以……

    这当然并不切实。就像一个宣称不相信任何东西的人,在过红绿灯的时候依旧会左右地看。这和你相不相信压根没关系。你相信“规则”,你也还是会忍不住左右地看。

    归根结底是,绝大部分的“知道”,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后知后觉的总结。而这,在我看来,很大程度是为了“补偿”心理的需求。即你无法做到将已经发生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故而需要这样或那样的额外“补偿”,以此才能让心安定、心理平衡。

    我不能说这种行为是好还是不好。是,或不是。

    就像故作洒脱的一切,就像故作轻松的一切,就像故作放下的种种,又像故作决然的背后,还像是某种彻底的表达……在我看来,这些都无不是在“反证”你并非如此,且恰恰是你并非如此,你才需要如此。也才会如此。

    换句话说,你不是啥都不相信,恰恰是你相信过,且依旧在相信一些什么,比如爱情。然而,这种相信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不属于自己的,与己无关。

    说白了是,你依旧相信爱情,可惜,你相信爱情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爱情。它是属于别人的,所以才需要用“相信或不相信”去论述。

    意思是,事实的并不需要你去相信它。它已然是了。你所接受不了的,所理解不了的,所不曾拥有的,所期待的、希望的、期许着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却并没有“如约而至”……于是,你希望(才需要)用“不相信”去替代事实的不作为或无能为力,或无计可施。这是你给自己的一个“交代”。不得不,或不得已,身不由己而已。

    就我自己而言。很多话是不必说、不可说、无须说,更不用说,且最好是不说。不过,我还是愿意说上一说。于是,我还在说。至于,为什么需要“酒”才比较“好说”,意思再明显不过,我承认我所说,但你所理解的一切乃至于你的最终选择或最终行为,乃至于后来的结果或后果,都与我无关。最终的解释权依旧属于我。

    人人都需要自圆其说。这是表达的归宿,更是被误读或误会的根源所在。人与人的自圆其说是本质不同的。

    意思是,无论我说还是别人说,无论说的是什么或没说什么,无论怎么说还是怎么理解,你我始终且依旧也只能是你我,本质不同。故而,我无法彻底地理解你,你也无法彻底地认同我。继而,我说的只对我自己而言是符合表达的,甚至是符合理解你的表达的。至于是不是“词不达意”,还是“言不由衷”,又或是否还有不被你知道的“言外之意”,如果你愿意去理解,就都可以被理解。然而,很难。

    难并非难在别处,而就在于一个“我愿意”。——心甘情愿才能理所当然,理所当然故而义无反顾。

    比如我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我愿意承认自己的后果,一切皆有真实或不真实地做自己所导致的后果;我愿意承担点什么,哪怕不是属于自己的,但我依旧愿意且依旧做自己。

    一如木心先生所言:“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世上多如不可原谅之事、之人,然而,与其说不可原谅,倒不如说,那并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事儿和人;倒不如说,那已经是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的;倒不如说,我原谅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就像所有人的所有行径,更像是“受害者”立场,“施害者”立场,人的立场,道德的立场,文化或文明的立场,又或别的立场,如果是自己,如果自己是这样的人,都无不可原谅,但也仅限于此,仅限于自己而言。

    就像前段时间所思想的一点“东西”:以德报怨。

    绝大多数人理解的以德报怨,是受害者和施害者之间的关系,这属实高估了自己的智慧低估了古人的智慧的理解。

    以德报怨的本质说的都是站在个人立场发生的事儿。也就是说,虽然别人把不好的东西扔到自己那儿,一下子弄脏了自己,但如果因此把自己的德行也给丢了,那就损失太大了(本末倒置)。故而需要以德报怨,以怨正德。

    等自己的德性回归自身,自然才能有德行。而在德行面前,自然是有德之事。故而,怨气化解。运用德性、德行去把不好的东西转化为有利(德行的,符合自己道德的,符合自己性情的)自己的东西。

    继而怨得以化解。这自然不是光有德就能做到的事儿,必得是智慧之人才能得以施行(仁德)。或君子,或智者,或圣人。

    可惜的是,即使这一点也常常被裹挟着,被他人要求,被他人道德所捆绑,被他人左右是非论断。就像同样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识不到自己的智慧也许并不足以支撑起这样的“德”,于是只剩下“怨”。

    一则,怨无解,怨为什么是自己承受着这一切,或为什么发生在自己身上,又或怎么就自己要遭遇这些;二则,怨解,怨自己并不具备那样的“德”,虽有答案却并未符合自己的意愿;三则,怨一切,说出答案的人,让事情发生的人,乃至于怨自己。自己不是那个人,不想成为那个人,不想承认却又别无它法……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智慧不足以认识到“以德报怨”。

    亦如我曾经所作的“论述”:

    人性的丑恶在于总喜欢用一次两次的过错要挟人的一生,却完全忽略了是人的事实。意思是,只要是人,总难免犯错。

    犯了错承担后果的明明是对方,却还来个欲加之罪。其丑恶嘴脸和邪恶用心偏偏还冠以教育和为爱之名。简直侮辱了那两个名词。德不配位可曾听闻?

    话说如果真有一次就有第二次,以及N多次,也没见那么多好人好事天天上演在同一人身上啊。尤其是好事者、多事者、管闲事者自身。

    按照其原有逻辑,不应该是有一次就意味着无限次吗?

    如果好坏是区别对待的。这似乎很合理。似乎在说好的要懂得适可而止,坏的则要及时止损、防患未然。话说你的“好心好意”怎么就不懂适可而止呢?光忙着制止恶然后自己也化身恶龙却还自以为自己是勇士?

    至于坏的,难道没承担后果?难道不是自己在承担后果?难道指望你也跟着去承担?——如果没有后果需要承担,却还要制止呢?那制止的是什么呢?满足的又是什么呢?制止的他人的自主、自由和充分享受自己的时间,满足的却是自己的“优越感”、“虚荣心”以及“控制欲”。这还不够邪恶和丑陋吗?

    对于这样的“好为人师”的师傅:“我真是谢谢你,我谢谢你还能从我身上挖掘出你的价值,我谢谢你让我的坏也变得可以有存在价值,只是,我想请问一下,需不需要我更坏一点呢?最好是对你坏,这样才能让你更加光芒万丈不是吗?如果你同意的话,我愿意的。地藏王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介意化身为佛还捎带个罪人一起的。”

    如果连基本的道德是律己之用都不懂,那就别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怕你摔下去时砸到人。到时候就解释不清你到底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了。

    毕竟要站在那么高的是你,不自知的依旧是你,摔倒的还是你,但砸到人了。承担后果的却不只是你。

    所以,以德报怨应该如何去理解呢?

    我说,我就是我,何必为了别人而不做我;我只是我,谁说我一定要成为谁;我还是我,能做的该做的想做的以及最后能不能做成的,这都是我。不为世俗所累,不因他人而变,不管别人是谁,依旧爱我所爱。我还在,就还爱。

    米拉日巴尊者曾言:“有人扔来烂泥巴,正好种朵金莲花。”

    莫言则说:“别人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种了荷花采莲藕,采了莲藕卖钱花。”

    实际上,烂泥巴也好,泥巴也罢,又或荷花还是金莲花,是最后换钱花还是有了朵金莲花都无妨。就像很多人理解的“谣言止于智者”,这并非说谣言就不继续传播,或被智者一眼识破,继而不攻自破,更不是说智者就能让谣言停止传播,而是说,智者知道如何应对谣言,故而谣言无法在智者这儿形成“影响”。即,既不影响智者依旧是智者,也依旧不影响谣言只是谣言。

    所以,“我啥都不相信,特别是爱情”,实际上,我想到的是,爱情存在是事实,爱情还没有到来也是事实,我自认为理解爱情和曾经深爱过可能也并非事实。事实并不需要你去相信它,它已然是了。

    借助某人(据说是韩寒,我并没有去求证过,所以,代称)的一句话说是:“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啥都不相信,特别是爱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el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