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朋友问:“默饮数杯应未称,不知歌管与谁同”透露出诗人的哪一种情感,为什么“称”字发平声却出现在上句句尾,是否合律?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初徐铉的《题殷舍人宅木芙蓉》:
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
晓吐芳心零宿露,晚摇娇影媚清风。
似含情态愁秋雨,暗减馨香借菊丛。
默饮数杯应未称,不知歌管与谁同。
这首诗的格律,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到了北宋初,诗的格律早已成熟,同时由于韵部划分原来越细致(《大宋广韵》多至206部),诗人们也开始尝试进行韵部的灵活变通,探索出一些特殊格式。
首句“怜君庭下木芙蓉”,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平”,实际上是第三字不论平仄的”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平收律句,根据格律诗”对、粘“规则,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起入韵格式的平仄关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逐字验对,整首作品平仄严合,格律规整,但是后面四个韵字“红、风、丛、同”是平水韵“一东”部,而首句入韵的韵字“蓉”却是“二冬”部,属于邻韵。
宋朝诗人们在归纳前人诗作,发现大量类似问题,采取的特殊格式便宜处理——允许首句入韵的七律首句韵字入邻韵,称之为“孤雁出群格”。后期还发展出最后一个韵字可以入邻韵,称为“孤雁入群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