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给教师的建议》第二讲: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给教师的建议》第二讲: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作者: 好山家门前 | 来源:发表于2022-01-16 22:34 被阅读0次

    2022年1月16日 周日 晴

    今晚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篇,“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会误读的地方有两个:教师需要多读书;一昼夜只有24小时,似乎他在讨论时间管理。若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讲了一个正确的废话。

    本篇要讨论的两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教师的时间用来做什么?第一个问题不重要,第二个教师的时间用来做什么更重要!

    第一个问题不要以为教师的负担减掉了,教育就变好了,不会。这只是外因,代表我们的处境但不代表命运。因为……,所以我不能……,我们会回避了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绝大多数老师都不是高效率的工作者。因此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教师的时间用来干什么?通过提升专业素养,提升课题效率。把两个小时的备课变成一辈子备课,真正备课时只用15分钟。

                              1

    如何一辈子备课?表面逻辑是:通过阅读,持续的增加知识储备。实际上:读书要日不间断,出自对知识的渴求;要读学术著作,读自己所教的学科学术作品。(转变为两个问题:我热爱我的学科吗?我研读所教学科的学术作品吗?答案是否定的,一直在应付,一直累,一直在探索,一直游刃有余)事实上,爱读书的人也读了很多不对的书。真正有价值的书,我们读的很少,兴趣与热爱不足。

                                  2

    如何15分钟备课?举例:六下第三单元《匆匆》单元备课步骤:

    1.打开教材,先看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主要),看看每一课的课后设计,跟语文要素对照,有一个思考。

    2.鉴别文本类型;

    3.素读课文,过程中设计1-3个核心预习题,设计预习题时用课后题作一个对照、纠正。备课完成。

    阅读框架:结构与层次,详写与略写,记叙与描写,人、事、景物与情理的关系。带着问题读教材,任何课文都是功能文。研究问题:表达什么情感?用什么方法表达?《匆匆》捕捉住了那个年代那一批年轻人的普遍情绪:年轻人的彷徨;经典是如何形成的?作者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抽象之物具象化!《匆匆》有价值的地方,是作者把抽象之物具象化了,在具象化的过程中承载了作者的情感;自由写作的题目《悠悠》布置自由习作(非单元习作):《悠悠》。训练写作方法: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可引用:慢慢走,欣赏啊!

    一辈子备课字词是懂得,是可以自动化的。15分钟只聚焦核心问题,一辈子都在修路,就是追求教学自动化。15分钟如果备不出来,150分钟也备不出来。备课所花时间,取决于自己的知识储备。

                              3

    我们的职业生涯用那几本书打底?《教育的目的》《后现代课程观》《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理解课程》孙绍振  叶嘉莹  戴建业,一辈子备课很难,是因为我们没有走在正确的路上。但我们不知道,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无法兼顾讲述和观察学生。原因是我们对教材不熟悉,没法分配注意力个学生,观察学生,感知学生思维遇到了什么障碍。我们对知识(教材)越熟悉,我们在教学时越自由。要注重教什么而不是如何教这样的异化。

                              4

    结论是:教师在有限的精力上要研究教材,养成阅读学术作品的习惯,养成专题研究的习惯,养成不断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建构模型的习惯。这不是时间管理问题,而是目标与愿景。有正确的方向才有效率,才能变成一个高效率者。先做高效教师再做高手教师。《麦肯锡方法》《清单革命》是高效之前必读的两本书。

    干老师核心观点

    1.高手聚在一起磨课,真正的共同体才会高效,有对话才会有效率。

    2.语文核心要素并不多,教学中要清晰设定教学目标,教什么要清晰。全息:一篇课文,字词句篇语修逻辑俱全,啥都可以教。但教什么更重要。

    3.王荣生们,课程观和教学观。但不涉及理解本身。理解本身恰恰是孙绍振们——但技能却没有确定的人。

    魏老师:学术的前沿是我们理解和思考任何问题与知识的框架。《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也就是备课要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思索框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教师的建议》第二讲: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eq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