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深圳的时候,一天傍晚健步锻炼时,边走边听樊登老师讲书,那天他讲的书是《寻人不遇》。
作者是一个美国老外,叫比尔波特。他很羡慕中国人,因为我们拥有这么多伟大的诗人。作为“老外”,他也为能读到这些伟大的诗歌而心存感激。所以,他踏上了到中国寻踪诗人的旅程。在诗人的遗迹前,以吟诵诗歌和威士忌对饮的独特方式来隔空对话,一了心愿。“我去过了,寻找过了,我就满足了,见没见到,并不重要。”
樊登老师成功地让我对比尔波特其人其书产生了兴趣。这位老外上世纪70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时偶然接触中国古籍,从此几十年与中国文化结缘。中途放弃学业跑到台湾,从头开始学中文,早年在国外出版了几本英文翻译中国古诗的书。在微信读书里一输入他的名字,一下跳出九本他写的与中国相关的书籍,选了几本放上书架,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换一个新视角,重新走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第一本翻开的书是《空谷幽兰》,发现自己原来对书名还有偏好,这名字让人联想到“空谷幽兰,无人自芳”的美好。这也是比尔波特比较早期的作品。1989年,他邀约上自己的朋友,一位摄影师史蒂芬,踏上中国隐士探访之旅。他用自己风趣幽默的笔触详细记录下他与隐士们的交流,以及他所看到的隐士们的生活现状。一路艰难跋涉、深山寻访的笔记成书为《空谷幽兰》。
比尔波特说他之所以去中国寻访隐士,因为中国的隐士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着,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黄帝是从两个隐士那里,学会了怎样战胜敌人。后来的尧决意要找到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作继承人,他找到了一位名叫舜的隐士,舜接受了尧的禅让,后来他也去找了一位隐士来做自己的继承人。比尔波特在终南山沿途寻访的隐士,他们的生活里并非没有任何缺陷,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那就是坚持和相信自己的修行。
喜欢《空谷幽兰》这本书,部分缘于自己对隐士的好奇,虽然隐居这种“放下一切,避居世外”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大多数人,但与书中人物有共鸣的是,如今的年龄,已能领略到安静独处的美好。就如比尔波特在书的序言中说,他总是被孤独吸引。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他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 他也希望读者能追寻并找到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和仁慈,与大家更为和谐地共处。
读喜欢的书,另一种乐趣是发现与作者审美的共同点。2012年,比尔波特再访终南山时,得知有些隐士已经离开,另一些正在来的路上,而有一些人已经去世了。“听到‘去世’二字,我的心里很难过。这意味着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他们曾是我见过的最快乐的人。”
比尔波特与那些鲜为人知的隐士,虽是20多年前匆匆一会,但却一直系于心头。清新纯净的心灵,是人世间至美的风景,令人永远难忘。
今早收到一封信,是成长小组的Jenny分享上周聚会时,她要求大家一起代为祷告的叙利亚家庭的后续进展。信中说~
对于那些错过了上周聚会的朋友,我想首先和你们分享一下叙利亚家庭的故事。我父母在温哥华岛上的教会资助了一个叙利亚难民家庭。在等了好几年之后,教会终于从政府得知这家人获批准,要来加拿大了。并且只提前了几周通知教会他们到达的日期! 教会在为他们寻找住处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正是我上星期请大家一起祷告的内容。
长话短说,这周教会接到了邓肯市跨文化中心的电话(叙利亚家庭正在邓肯市寻找住房)。跨文化中心打电话来询问教会是否知道有任何新移民家庭需要住所!教会当然说,是的,他们确实认识一个家庭,而跨文化中心提供的公寓在位置、大小、预算等方面都常适合叙利亚家庭。真是个奇迹!这个电话不仅是“无中生有”(又名“上帝”)打来的,而且他们还在教会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主动降低了正常的月租金!
感谢大家继续为我父母的教会来祷告。看到祈祷得到了回应,我感到多么惊奇啊!
读到这封信,真的很开心,在都市中的人们,也能籍着心中的信仰,为自己自留出如兰般芬芳纯净之地。虽然与Jenny的父母素未谋面,但已经将他们存入记忆中,就如在过往岁月中珍藏的对许多美好心灵的记忆。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也不以古今为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