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448961/efa5f52f5003f6b6.jpeg)
沿着一条河,走进一个村庄,这个村庄的名字叫李坑。
坑,在那里是深水的意思,事实上,在婺源的碧水青山、绿树掩映间,这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是被一条河蜿蜒穿起的。这条河就像一根项链,同时穿起那些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水上的拱桥,飞檐的栈亭,深深的庭院。千百年来,它悬挂在大地的颈项间,像造物精心呵护的一件珍品。
河边密密麻麻排满卖旅游纪念品的摊子。有造型别致的木雕,有正在加工的树根。嗤嗤啦啦的锯木声此起彼伏,伴随着一阵阵浓郁的樟木香味。有的摊贩干脆把领地伸向河里,河水上面是搭建的简易木板。河边的香樟树下,几只竹筏静静地停泊着,专等着游人的光顾了。
建村于北宋年间(公元1010年)的李坑,起初是个普通的水乡小村,是这条穿村而过的河给它带来了灵气。
步行向村里走去,沿一道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进入。走不远,眼前就出现了一座建筑特别的盖着像屋子似的桥。上边是屋子,下边是桥。这桥叫中书桥。
当我站在桥头时,白墙上镶嵌着古色古香的雕花和书法,以及灰色的屋瓦,黑色的房檐。眼前的朱门正在回响着历史所赐予的声音,而脚下的青石板路却是刻满了岁月的伤痕。
小溪从村子中间流过,两旁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民居,沿溪两条青石板路一直向小溪的尽头延伸开去。溪面每隔不远就有一条小石桥连接两岸。红红的灯笼一串串挂在屋檐,给这些民居又增添了一道别致的美。
李坑的建筑除宋朝剩余的部分外,大多是明清风格,集徽派民居之精华,融木雕、石雕、砖雕、彩绘于一体,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映于青山绿水之中。
过了中书桥,就是李坑村的显目牌坊。牌坊上边写着苍劲有力的“李坑”二字。牌坊前面有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阁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犹如一座江南名亭,景致诱人。进了院子才知道,原来这是由十一世祖李侃始建于北宋末年间的文昌阁。
文昌阁主要是文人汇集、吟诗对诗之场所,也是书香人家为求子求孙“金榜题名”而供奉文昌星君的一处庙宇。
过了文昌阁,踏上了靠山脚下一条弯曲的水泥板小路。走在李坑途中的小路中央,见有一房舍式凉亭,扁扁长长,里边有木凳可供人坐。过了房舍式凉亭,便是狮傩庙。
河的两侧是民房,河面距地面约一米多。河的左侧河沿居民房约两米,河的右侧河沿居民房不到一米。河上有数十座小桥沟通着两岸。间距不远,相隔几米就是一座小桥。小桥多数没有江南拱桥那样的古色古香,有的只是石板相交,而两边的民房确是年代已久,看了心中会有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
临河的茶楼、酒店,绣阁还在,沿街的旗幡迎风招展,营造出古典的氛围。想象中的茶客与酒客的喧哗,向河畔含羞张望的明眸,早已经远去了。
我们经过一家客栈,通过这家客栈的木梯,我们上到了高处,沿着开凿出来的窄窄的山路,我们来到了山上,从山上俯瞰整个村庄,一道弯曲的小河顺村中弯曲而下,河上三五步一桥,河两侧全是徽派建筑,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的四周,群山松竹连绵。绿色的山,怀抱着那些飞檐翘角的古民居。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李坑真的是一幅色彩浓烈的山水画妆扮。
山上有修长的竹子,还有许多卖工艺品的手艺人,他们大多数出售的,都是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整个村子不算是太大,可是此地竟然出了十八个进士,让每一个游人都惊叹折服。抗金名将李知诚和抗元名将李芾就是李坑人,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出了两个民族英雄,于是李坑因此而得名。在徽州这些地方,凡是有山有水就被称为坑,前面再加上一个姓氏,就成了地名。
大夫第是李文进大夫的旧宅,仅仅立在门外也可以看见其气势恢宏,大门外是三级台阶,表示着步步高升,大门是青石门坊,水磨青砖门面,全是木雕,艺术精湛令人叫绝,门口两边都有石雕,大门前两边坐有一对不太大的石狮子,因为门前范围不大再往前几步就是小溪了。
走下顺山而建的古老民居,我们来到那一个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宅院。南宋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俗称“鱼塘屋”,建于明代。
武状元家的墙壁上,硕大的武字还清晰的留在那里。在它旁边的石墙上,雕刻着武状元的身家姓名,以及考取武状元所必修的课程。最奇特的是院内有棵古老而奇特的紫薇树,树龄五百年开外。看似衰老不堪,树干和树枝几乎枯萎,似乎是只靠树皮吸收养分,但至今仍然开着花,且花期可以长达九十天。
走进武状元的故居,中间屋中有一长条桌,一供桌。长条桌上边挂着一条幅,写着一个大大的“武”字,上边悬挂着“尚武堂”匾一块。旁边有几盏灯笼。一盏写着状元府,一盏写着李氏。整个武状元故居除了上述几件物品外,除了还有一份简单的说明,就别无他物,但观后印象颇深。
离开李坑,仍然想着李坑那建筑,那小桥流水人家,那古朴的沧桑,那独特的民俗,那幽静的环境和悠久的人文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