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我的刚需,不论是书籍还是文章,甚至是媒体上的八卦新闻,总之每天都必须阅读大量的文字,否则就觉得这一天过的没滋没味的。书读的多了,就常常遇到一些读不懂的书,整本读完还不知道作者讨论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他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一步步论述自己观点的。在我近期的阅读经历里,《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和《西西弗神话》就是这样的书。
这常常让人很有挫败感:是不是自己理解力太差?是不是自己知识面太狭窄?明明是一个个单看全都认识的汉字,连在一起怎么就不明白它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呢?这时候就理解了王国维先生的两句诗,“人生过处惟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见的越多,疑问就越多,没有例外。难怪那些越是厉害的人,往往就越是谦逊,不是虚伪,只因为他们都太明白“天外有天”的朴素真理。
然而我自己都不清楚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即使是读不懂的书,我也一定会读完。在许多方面都经常半途而废的人,在读书这件事上竟然有难得的耐心和坚持,这连我自己都感到意外。于是我开始意识到,那些读不懂的书,都在告诉我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它们就是我目前的认知边界了,跨过这一步,就是当下的我暂时还无法理解的新奇世界。于是内心忽然产生出一种“跳出舒适圈”的欣慰。虽然这话本身并不完全正确,也绝对不是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在读书这件事上,以我多年的经历来看,的确还是可以不折不扣遵照执行的。
后来我发现“读不懂也要读完”这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书会无意间在你脑子里埋下一颗种子。等到将来某一天你再次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了疑惑,你可以再把这本书翻出来,随着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的提升,说不定你就读得懂了。要是过了很久都没有对此再产生疑问,那么要么是对于这个问题你已经找到了书籍之外的解法,要么是它对于当下的你根本就没那么重要,以至于你都已经忘了,既然已经不重要,忘了就忘了吧。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找出来发现还是读不懂,那也没关系,“读懂我所遇到的每一本书”,本来就是阅读者的一大妄念,原本就不该有的。
但是如果你因为读不懂这本书而又去找了更多相关的书来读,并且由此拓展了知识面和眼界,甚至解决了你当前的疑惑,那又何尝不是一件阅读路上的赏心乐事呢?
所以直到今天,我的阅读习惯里依然保留着这一条:读不懂,也必须读完。正所谓,自己选的书,跪着也要读完,这是独属于读书人的有始有终,也是我自己的小小偏执。需要提醒的是,能读原版的还是尽量读原版吧,特别是外文书籍,因为有些书之所以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的确确就是翻译者水平太次的缘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