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98359/5aed89b4ac7a28a6.jpg)
文丨吕静贤
前言:
在教育上,内卷是一个贬义词。
它意味着我们在宝贵的学习、成长时光里,不得不付出很多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但结果却得不偿失。
甚至以惨淡收场,一切都要重新来过。
而这时,又有多少人有重新开始的条件、底气和信心?
也就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身陷内卷,是一场持久但又没多大效果的耗能战。只不过大家都在做,你不做又不行,似乎除了身陷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出路。
真的吗?
每个深陷内卷的人,都注定只是牺牲品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跳楼?
01
如果经常看新闻,你会发现:现在孩子跳楼的事件层出不穷。
这不,这几天又有一个新闻:
一个12岁的小姑娘,因为妈妈把手机没收,就寻死觅活要跳楼,折腾了5个小时。
结果还好:最后被消防队员救下来了。不是悲剧。
但是在评论下面,同样的事件却已酿成悲剧的不少:
三年前,我身边的真人真事,娃才初一就走了。
我们这边也是有一个十二岁左右,家长把手机收了,跳楼了。
我们这儿,最近有一父亲因烦儿子从早到晚玩手机,怒把手机从窗外扔了出去,他儿子就跟着手机飞了出去。
……
而且,不仅仅是动不动就跳楼的孩子越来越多,患上抑郁症(心理疾病)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这是为什么?
02
记得原来听过一句话:
一个人的问题是个人问题,几个人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一群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抑郁症、心理疾病;
孩子跳楼事件频发。可以说,孩子跳楼已不再是什么新闻。而且,孩子跳楼越来越低龄化。
可见,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群人的问题。
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03
另一方面,内卷越来越厉害,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两方面是否有因果?
我觉得有。
因为内卷越来越厉害,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每个身陷其中的孩子,都身不由己:
他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争取比同伴分数再高一点。
而毫无疑问,他们的同伴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大家都在做着同样的事。
可以说,除了极少数、极少数天才之外,每个孩子都在做着这个努力:通过付出比别人更多一点,来争取超过他人哪怕一点点。
包括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态和信念:“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这就是内卷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也是孩子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悲剧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
而且内卷也越来越趋低龄化: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可见,现在的孩子压力有多大。
04
说实话,孩子的辛苦、压力,大家谁不知道:
这辛苦、压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辛苦和压力,更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辛苦和压力;
不仅仅只是一天、两天的苦,更是好多年、长久的苦。
谁不心疼孩子?!
可为什么即使这样,父母们依然前赴后继地要求孩子走这条路、这样做?
哪怕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师。也依然把好好读书考上好学校,作为对子女最大的要求。
因为我们看起来别无选择:
至少在表面上看来,除了读书是最简单、直接的成才道路之外,似乎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
所以,我们知道孩子苦,但又无可奈何。
也所以,内卷越来越卷,孩子越来越辛苦。也越来越多孩子患抑郁症、跳楼的悲剧发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8359/48e7eda421d76efe.jpg)
05
但,内卷真的值得吗?
你也许已经隐隐感觉到不值得。
因为内卷最大的弊端就是:成功的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做炮灰。
而且,通过千辛万苦、牺牲一切,卷出来的成绩,实际上来到社会并没有多少含金量。
也就是说,一个人付出了那么多(从小到大宝贵的成长、学习的黄金时光,甚至以牺牲童年为代价),到头来仅仅只是在学历上比别人高一点。
但,实质性、有价值的东西,似乎没获多少。比方说:一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处世能力等。
仅仅只是比同龄人更擅长考试。在职业选择上也是似乎走得更快、更便捷一点----但现实中,这份学历,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能给就业带来多少便捷,仅仅只是一个学历。
可以说,并不值得。
因为你仅仅只是赢了学校的考试,但社会的考试呢?而且社会的考试和要求,与学校的考试和要求截然不同。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出来社会还要从头学起;
意味着你出来社会,只是比同龄人稍稍有点学历上的优势。但是,你依然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当然有关系、有背景的,学历是一个跳板。这里针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
而对更多注定做炮灰的孩子来说,看起来也得不偿失: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包括金钱,但收效甚微。甚至是亏本的投入。
也难怪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博士,毕业出来选择做快递、跑滴滴。
06
可以说,内卷是一个贬义词。
因为它意味着我们要在宝贵的学习、成长时光里,不得不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但结果却得不偿失。
甚至绝大部分是惨淡收场,一切都要重新来过。
而这时,又有多少人有重新开始的条件、底气和信心?
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身陷内卷,是一场持久但又没多大效果的耗能战。只不过大家都在做,你不做又不行。
似乎除了身陷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出路。
真的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8359/ec4887f01e2a3bba.jpeg)
远离内卷,关键是做好长期规划,并让教育回归本质
07
我们的孩子真的只有内卷一条路?
我觉得不是。
关键是我们能否把目光放长远,做好孩子教育和发展规划;
同时认清教育的实质,并让教育回归本质。
此话怎解?
容我细细捊清。
首先,把目光放长远,做好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规划,这个应该很好理解。
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和引导孩子做好将来出来社会的准备。
这个,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正在做。包括我们要求孩子好好、认真读书,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等等。
但区别,也是问题在于:我们此时所做的这些,是不是真的有用?
看了前文的读者就会知道:这不一定有用。即使有用,也作用不大。因为这就是在内卷。
那么该如何把目光放长远,并做好相关的规划?
这,其实就是要回归到我们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我们要认清教育的实质。
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其实就是:发展、完善身心,促进孩子(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之人。
所以我们是不是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考高分就行?
当然不是,孩子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和结果。
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把目光放长远”。
我们当前许多父母正在做的,仅仅只是为了眼前:考高分、上好学校。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在把目光放长远。
但其实相差甚远,甚至截然相反。
08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
既然说到身心,那就离不开身体和心理这两个方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8359/c01a50ba89e7157b.jpg)
身体方面:
一、帮孩子发展出至少一样运动方面的兴趣。
在孩子小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发展几样感兴趣的活动。
如:跑步、跳绳、球类运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游泳等。
孩子小时候,父母都可以带着孩子去参与。既培养了亲子关系,也帮孩子建立起运动的习惯和爱好。
这对孩子一辈子都有好处。
二、给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等。
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主要是由饮食和睡眠质量所决定的。
所以孩子小时候,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既关系到他身体质量和发展,也决定、影响他将来的生活模式。
而生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模式和质量。
心理方面:
重视陪伴和陪伴质量。
其实,在每个人生命的最早期(出生后的头几年),身边人的陪伴和陪伴质量,往往就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底色。
而一个人的心理底色,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他(她)将来的人生选择和发展。也就是命运。
从小获得充足和较高质量陪伴的孩子,内心情感需求得到满足,长大后更有信心和底气去向外探索和发展;
而从小情感需求没得到满足,身边人陪伴质量较低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成为缺爱的孩子,一辈子都在向外寻找爱。
----对这些从小缺爱的孩子来说,最基本的爱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又何来的底气向外发展和延伸呢?
可见,孩子小时候父母的陪伴和陪伴质量非常重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8359/05cd7b71532c38ad.png)
09
当孩子身心都获得充足的营养和发展时(这时已经有了向外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也就是底子打好之后,在这基础上,我们再向外延伸,帮孩子发展出终生受用的习惯和技能。
如何做呢?
首先,重视阅读,培养长期甚至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有人这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此话怎解?
就是阅读会促进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和发育。
它会帮助一个人学会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看到并着眼于问题、现象的表面;
它会帮助人们开阔眼界,在各类故事中感受、体验不同的人生和境遇;
它会让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不论任何领域,通过阅读前人通过大量实践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我们都可以快速地熟悉某领域,并掌握该领域相关的基本知识;
……
这就是阅读的价值和作用。它促进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发育,促进我们各方面认知的不断升级和完善。
通过认知和心灵的成长,我们越来越能看清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甚至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
而对于学习者来说,阅读正是提高一个人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有效武器。
通过阅读,我们从认识一个个字、词、句子,到理解一段话、一篇文章、一本书。
在这过程中,我们的理解力、文字鉴赏和驾驭力,都在得到不断地提升。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视野、思考深度和质量,也在无意识地不断成长着。
是阅读,拉开了人与人(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正如有人指出:不阅读的孩子,是潜在的差生。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阅读这关一定避开不了。
其次,帮助和引导孩子发现兴趣,找到自己感兴趣、将来想从事的领域。
我们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考上更好的学校?
都不是。
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更好的发展。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8359/c6075f40c99018d4.jpeg)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
是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到底是什么。
但现实中却是:很多人(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而且,他们的学习目标是: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考上更好的学校。
这似乎有点荒谬,但现实中确实如此。
也许这跟时代有关。因为,过去只要我们能考到好分数、考上好学校,将来的工作、生活,甚至一辈子都不用操心。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越来越多的铁饭碗被打破甚至即将打破。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时代的发展,我们始终要保持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所以,对于孩子(一个人)来说,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不是考到好分数和好学校,而是清楚地知道:我将来到底想要做什么?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因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努力学习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那绝大可能性是碌碌无为。
再次,做好长期规划,对孩子全面培养、塑造综合素质。
如前文所述,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把教育、培养孩子的重心,放在了孩子的学习和学习成绩上。
这是因小失大,也是本末倒置。
毕竟孩子的课堂学习只是片面、单一的,它仅仅只是对学习成绩和考上什么学校有效,但并不能决定孩子将来出来社会的生活和发展质量。甚至随着内卷的越来越激烈,学历对工作、就业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微。
在内卷的影响下,过去所谓的“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可以说已经过去。现在更多的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选拔。
而且如前文所说,教育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是促进和完善一个人(孩子)的身心发展。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持长远目光,做长远规划,对孩子全面培养和塑造。
怎么做?
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就在生活中,生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
所以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看到并尽可能地体验到真实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8359/ac240d1e61b3f7a7.jpg)
如平时让孩子经常参与到家务中来。掌握基本的整理家务的能力,并了解、感受到父母为这个家的付出和辛苦;
如对于孩子的学习,父母应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体验并学会掌控自己的学习(这里父母可以通过引导,比如说给孩子一些学习上的建议、方法等。尤其对于较小的孩子,以引导、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为主);
家里的生活开支、财务,适当地让孩子知道,并适当地参与;
……
同时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各种习惯。如有规律的作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的兴趣等等。
不要小看这些似乎很琐碎的东西,久而久之,这些习惯、品质,就会成为一个人身上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生质量。
最后,培养自学力。
为什么要培养自学力?
我想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惑:
孩子在学校不是都有老师教吗?为什么还要培养自学力?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正如许多书里作者所推崇的观点那样:人的学习,其实是以自学为主。
包括在校学习的孩子。
原因有几点:
1、所学教材上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而且如果仅仅只是单一地以学校教材为所学内容,满足不了一个人在某方面想要了解、通晓所需的知识量。
2、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以灌输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地服从和接受,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和质疑。学习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3、由于老师是统一传授所学知识,学习的内容和进度都是由老师安排。这就使得不同学习水平的孩子,被动地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知识,而且是同样的学习进度。这种统一性,忽略了个体差异性。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孩子学习效率低。
4、这种以上课老师传授型为主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很多孩子一毕业,就不再学习;
而且,在长期、单一的、以灌输性为主的学习模式中,很多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会受到固化,以为并相信世间就只有这一种学习模式。从而造成学习思维和能力的固化。
把6个子女都培养成才、《我的事业是父亲》一书的作者蔡笑晚,就是一个重视孩子自学能力培养的父亲。
他认为孩子的能力和才华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
他说:读书的本质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而不在于掌握多少具体知识。
所以,希望孩子能好好读书并读好书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这个能力的培养。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8359/b0465015905afee5.png)
而且一个人只有懂学习、会学习、擅长学习,并一直都在学习,才永远不会社会所淘汰。
培养出孩子的学习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终身持有学习热情,也终身受益。
更不会被内卷的漩涡转入其中,身不由己。而是能主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发展方向。
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
10
教育,既是培养受益终生的好习惯的过程,也是开发心智、培养出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因为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
我们现在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生活。
而且不仅仅是拥有一个好生活,最关键的是,他(她)拥有能自己过好生活的能力。
而这,就绝不仅仅只是考试分数、学习成绩所能替代的。
就如现在无数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博士一毕业就跑起了滴滴、送起了外卖。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我们的学校成绩和考试分数,仅仅至多只能帮我们去到心仪的院校,获得想要的学历,但却不一定能适应并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我们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是为了有能力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但现在,学历教育、分数教育的短板已现,我们是否还应再执着于让孩子考上更高的分数、进入更好的学校?
其实,不是孩子考上好分数、进入好学校,不是一件好事,而是如果仅仅把着眼点和教育的重心放在成绩、分数上,那只会得不偿失甚至代价巨大。
而应该,把关注点和教育的重心放在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上,其次再来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学习质量,这才是最有效的培养、教育方式。
----这样既能保障教育质量和效果,也能不忽视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并给孩子打造出受益终身的基本素质和实力。使孩子成为一个终身成长的潜力股。
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应重视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在成长过程中,帮孩子培养出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发展出相关能力。
让成长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知识的获得,而且还是习惯、能力、品质等综合素质培养和塑造的过程。
这样孩子长大,才会真正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并有能力和信心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和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