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忆
前不久,一位初中同学给我发了两张我以前以前的照片,是初中的校长拍的,一张是在草地上看书时拍的,我并不知道。照片上的我坐在草地上,头发有些乱,看书的样子略显认真。现在想起来这张照片的时间应该是在某一个周日的下午,因为上初中的时候住校所以每个周日都会回到学校,下午天气好老师就会让我们去外面看书。但是那时候每次去学校都要走好几个小时的路,所以整个人其实是很累的,看书并不是我愿意的,是大家都被这样要求的。另一张是领完奖之后拍的,手里拿着一张奖状,看样子应该很开心。
从初中到大学,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虽然我不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但是突然看到自己以前的照片后还是会涌出许多回忆和感触。关于初中的生活以及初中的同学。在整个初中时期最糟糕的莫过于学校食堂,难吃就算了,还时不时地会有人吃拉肚子,那时候由于学生的自我意识都不强,年龄小胆子也小所以也就由着学校这样来,虽然找过老师,但是基本上也都是用各种托辞来敷衍,这样不美好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
除了学校食堂现在想起来心中还有抵触的一件事就是老师会根据成绩好坏来分配座位,这样的事就发生在我身上了,在我成绩不好的时候,座位是在一个靠边的角落,看黑板会反光,后面成绩好转了,待遇立马就变了,被调到中间靠前的位置,这恐怕是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通病了。过了这么些年,不知是否有所转变。
现在想起来,对那时的一些事情确实没什么好感,但是有同学的地方肯定就会有乐趣。那时候由于没有空调(现在也没有),所以每到冬天走读的同学都会从家带一个小火笼,目的是用来取暖,但是用途却不限于此——一一下课许多人就会拿着小火笼在教室后面的空旷地带做一件事情——烤豆皮,以至于整个教室都弥漫着垃圾食品的香味。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开始的,只能说当生活无聊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想着法子来创造乐趣。
关于故乡
故乡对我来说是脑海中最为清晰的地方,从小生长在那里,所以不可能不熟悉。有时候她是激励我的动力,有时候却又像深深束缚我的力量。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住校了,每次都是周五回去周天返校,走一头要四五个小时,可想那是一个封闭而不富庶的地方,但是这也并非全是坏事,至少,在读书之前是这样的。小时候村子里供电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全天候的,所以那时候大人不必为孩子整天看电视而烦恼。白天只要天气好基本上就是漫山遍野地玩耍,采摘各种野花野草抓各种昆虫,只要能玩快乐总不会少。等到开始读书了,离家越来越远了,对故乡的感情也变得矛盾而复杂起来。
其实,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离开故乡,内心就会怀恋,但是随着经历越来越多,可进行的比较越来越多,有会滋生出摆脱那个略显贫瘠的地方的欲望。在以前也写过很多和故乡有关的文章,可以说无论怎样从情感上来美化她都不算夸张。但现实却是那不过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小村庄,民风更不能用淳朴来形容。父母整日操劳也才能供我和姐姐读书一直到大学,付出的时间与汗水太多,而收获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由于被生活环境所熏陶,所以每一次放假回家都会自觉主动去做很多事情,心里想着自己多做一点爸妈就可以少做一点,以至于很多人说我比别人女生还勤劳。但是渐渐地发现,不管我做多少,妈妈总是会有忙的,一个假期能陪我的时间很少,仿佛整个人陷入了一种无休止的循环中,就那样反复着,然后告诉我要好好读书。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要改变或许也只有如此了吧。姐姐之前对我说,如果爸妈不供她上高中读大学,她初中毕业再过个几年就会和其他人一样在别人的介绍下找一个人嫁了。这样的生活也未必不好,然而一旦自己产生了改变的想法,若再过下去最终只会恼人恼己。
所以,于我,故乡终究只是一个可以怀念却无法生活的地方。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复旦大学的一位学生,出生于农村,在著名的衡水中学奋斗一年之后和自己理想的大学擦肩而过进入了复旦。进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很大,成绩没别人好,长相没别人好,家境也没别人好,喜欢的男孩不喜欢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感觉很自卑。看完之后,我评论了一句“你的大学比我好。”在我看来,在复旦那样的学校里读书不管怎样都要比我所在的普通学校强吧,但是人家也会自卑,也会焦虑,或许这就是人的通病吧,尤其是对有所付出却感觉没达到预期收获的人来说,但是身边的人谁又没有理想呢?谁又不曾努力过呢?比自己优秀的人总不会少,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消除了阶级不能消除差距,所以当觉得别人比自己优秀的时候不要忽视别人的努力,不要以为自己尽了全力。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没有别人优秀而自卑,但是我们感到自卑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别人优秀。
关于未来
向前走,寻找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0221/97e859ccf691e9d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