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收获最大的是最后总结的时侯,两位神仙打起来了,两位神仙各施大法为我们做了一顿美味大餐。
刘老师说:“我要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我要为难一个人”。
大家都知道现场能接招只有赵老师了,两位神仙老师要给大家加餐了,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好!好!提问题!提问题!”
刘老师问:为啥自动思维用这五个技术?为什么这五个技术要这样排列?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逻辑性?
赵老师答:“这个题难哪!难也要接招,哈哈哈!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但不一定对。
控辩方、发散性思维、可能区域就像三兄弟,都是在认知层面调整,接下来要落实到行为方面,目标是通过行为的改变而实现的,所以行为试验在后面。
有时候即使是知道了,但是也不一定付之于行动,在这样的认知下,我们怎样做才能让问题得到解决?
从知到行还是相信程度没有达到那么相信。也就是意识层面相信了,我知道该这样,但是我还是不敢去做,其实他并不是真的相信。
接下来就该用代价收益在进行讨论,你坚信旧的信念能带来什么好处,这就是激发他的行为改变的动机。
所以,需要先做认知三兄弟的调整,接下来采用行为试验和代价收益对新的替代思维的相信程度,进行提升80%到90%,把旧的思维降下来,当他相信时候,就会有改变的动机,也就是激发他改变的动机。”
赵老师回答完了,看热闹的大家不嫌事大,纷纷转向刘老师,“刘老师,满意不!满意不?”
刘老师说:“哈!有意外收获。认知其实重要的就是自动思维,人为啥要思维?就是琢磨着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需要内容和程序。
从内容上,基本上包含评价、解释、预测、控制。先评价这件事是什么样子?解释为啥原因?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控制就是我该怎么办?
再来看这五个技术,第一个就是评价,评价往往是偏不合理,所以控辩方要看到全面;发散思维是对原因的解释,有时候解释的不完整,接下来的可能区域就是预测,可能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接下来是控制,控制要有目标,行为试验有时候是因为没有把握,那怎么办呢?那就需要试一试。接下来权衡干不干?新旧思维进行一个利益的权衡,这就是代价收益,所以权衡干不干,划算不划算。
从程序上,问题解决是三个步骤,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认识问题就是前面的评价,分析问题就是进行解释,解决问题就是目标方法,涉及到行为和代价权衡。前面主要是思维,后面两个主要是行为和激发行为。
五个顺序的安排,有它的逻辑性,先评价解释,按照问题三个步骤走就行,行为试验主要是前面三个没有证据,不敢做怎么办?就试验一下,试一试,这样又积累经验又改变认知,
前面都是产生新的替代思维,权衡是对新旧认知进行对比,所以把它放到最后。”
果然是神仙打架,凡人受益呀!
这段时间学习的是对自动思维部分,各个知识点,一个一个的放着似乎还认识,但是让他们归总在一起,总是有一些不是那么清晰明朗的方向,用起来也是无所适从。就像各种食材都具备齐全了,可是你却不知道该如何做成美味佳肴,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如何操作?两位老师的这番特殊方式的讲解,就是将各种食材经过精心清理、加工、调制搭配烹饪的过程,才得以成为精品大餐。
太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