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中找答案,只会找到普世道理,真的要运用,需要时间和经历加持。
从经验丰富的老师身上找答案,除了说明道理,还会辅以实践验证。
我问:“老师,我现在挺困惑的。事实上,我是挺喜欢写作的。只不过,我现在写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对生活的思考,似乎缺少专业上的提升。我在怀疑自己,到底还要不要再写下去。”
在我问之前,心中最起码会有一个预估的答案,老师肯定会告诉我:当然要写,笔耕不辍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坚持的事情。
如果只得到这个答案,我仍然会感谢老师的支持,只不过,我还将继续面临着困惑。
老师问我:“你想要写什么样的文章?”
我说:“我想要写向您写的那样专业的文章。”
老师说:“这不冲突。”
老师很喜欢画图,边说,边在纸上画了起来。
他画了一个方框,里面写着“生活”,再画了一个方框,里面写着“专业”。
他指着“专业”的方框说:“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写的。比如说,我们刚才的谈话,最起码就可以写五篇文章。我们思考的流程是一篇文章,我搭建的课程架构可以是一篇文章,我说的时间管理可以是一篇文章,我说的内容分配可以是一篇文章,谈到的绩效管理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这五篇文章,每一篇都可以解决一个问题。给很多人看,便可以给很多人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便是批量解决问题。”
老师说的时候,我心里补充道:“您现在和我说的这段话本身,也是一篇文章。”
老师继续说:“解决问题的文章,就是专业的文章。保存下来之后,只要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你现在可以随便说个词试试。”
我说了“职业发展”,老师便开始搜索,真的就在他写的文章中找到了四篇文章。老师又尝试了他经常写的“教材”、“新人”的关键词,文章从十几篇到几十篇不等。
老师说:“这样做了之后,以后有学员问道了相关的问题,率先就可以发出几篇文章给他。这些文章,还可以发展成教材,书籍等,是在记录过程,而这些过程,就是规范化流程等基础。”
老师了解我的困惑。他说:“我明白你的感受,你一直写生活的文章,总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说到这里,我心里有着深刻的被理解的感受,‘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之感,一直隐藏在心中,不得其所。
我马上回应道:“真的就是这种感觉。一直写着生活的文章,除非刚好和自己一样,有着同样的遭遇,才可能有同感。哪怕真的有同样的境遇,遇到了时过境迁的情况,依然很难共鸣。再者,就算有着强烈的共鸣,好像也并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老师告诉我:“生活的文章,继续写着;专业的文章,尝试下我说的方法。”
于是,我便用这篇文章试了下老师的方法,果然奏效。
专业的文章,需要日常的累积。
每一次对话本身,就是真实解决问题的现场,把它记录下来,变成了专业的,可以解决问题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