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亦如往年,波澜不惊的静静逝去,这一年最小的90后已经成年,80后普遍开始焦虑,曾经主流的一代人被贴上“油腻”的标签。
简单回顾+感慨:
1.工作。依然如故,接触了一些新领域。共出差8个省或直辖市,累计28个城市(印象较深的城市是大连、黑河、威海),从4月断断续续持续到11月,走遍了北方一大半区域,紧张匆忙,为了节约白天的工作时间,基本都走了夜路,经常大半夜或凌晨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沟通工作日程、订酒店、规划线路、约人约车等等。期间的辛苦不计,一些城市如果不是工作原因或许一辈子也不可能去,没有让自己的日子每天有规律无意义的旋转,这是最大的意义。
以前正面接触客户的机会不多,今年密集出差附带的收获:以后见客户不"杵"了,可以正常顺利的交流并基本达到沟通目的,虽然还是有个别不顺利和客户的盛气凌人,谁让这个行业是甲方绝对的强势呢。
2.读书。今年读了一些有用和无用的书,基本还是历史社科人文类居多,夹杂几本个人成长和专业相关的书。已读完数量过十本,还有在读和未读的不下十本,值得推荐的书:人文类贾平凹《自在独行》,历史类《哈佛中国简史》,社科类《细节》,财经类肖星《一本书读懂财务报表》,传记类在读的两本也不错——《褚时健传》和《腾讯传》,小说类严歌苓《芳华》,还有两本现实类图书不错《出梁庄记》、《治村》,目前只读了一部分。个人成长类的两本书采铜《精进》和古典《跃迁》值得精读和思考(成甲《好好学习》也还行),改变思维方式比蚂蚁式的勤奋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先去做。
对了还有两本名不副实的书,建议别浪费时间,《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强忍着读完,确实很差。机械出版社的《复盘+》也可以上黑榜。
18年要需注重读书笔记输出,分精读、重复读和速读,人文社科历史的书作为兴趣调解,时间上要有所控制,不可耗费太多,重点还是得放在专业相关和个人成长类图书上。读书会的活动也尽可能多参加,要有"联机"思维。
3.健身和生活。说来惭愧,前半年坚持每天八千步,后面基本处于半放弃阶段,体重超重,新增3公斤。年内生了几次病,请了几天假,身体自感大不如前,有时赶车会气喘甚至头晕。都知道身体很重要,也常挂在嘴边,可运动起来就各种懈怠和不能坚持。这事考验自控力,看惰性和理性谁更强,18年重点改进。
17年和媳妇去了趟青海,很美很畅快,留下很好的回忆。希望18年可以去趟内蒙,锡盟或呼盟。现在已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了。
4.一些感慨。17年年末社会上发生了一些中年焦虑集中体现的事情,Diss中年人在当下成为了政治正确,虽然如今被嘲讽喝枸杞茶、秃顶大肚的沉默油腻中年人也是有过青春的,也曾叛逆的唱着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区别在于:当年他们因孤独而可耻,如今却是因中年而可耻;当年是时髦,如今却是无奈。唱《送别》时的朴树,没人知道他哽咽崩溃时在想什么,或许44岁的他只是想起了人生中那些艰难的离别,想起了那些花儿。
其实中年人是轻易不哭的。眼里进过太多沙子,心口的盔甲长过一层又一层,中年人早就百毒不侵了。遇着难事了,灌好一杯枸杞茶,把车开进地库猛抽一顿烟,走出电梯就又是好汉一个。除非被戳中了软肋。
必须得承认自己已经逐渐步入中年这个现实。18年是入职目前这家公司的第五个年头,ICT行业碾压中年人是常态,没有帝都996已经很幸运了。有了懈怠的情绪,满足于良,对专业、岗位和公司都流逝了一些热情,想改变又看不到前路,还有现实的生活压力做代价让你不敢轻举妄动,比青年变中年更可怕的是温水煮青蛙,我知道这是自己真正焦虑的根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并不总是和我们想象的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始终热泪盈眶,始终充满希望。还有一个多小时就要跨年了,打个鸡血,就以这段话收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