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将相和》实录与反思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课文,是根据《史记》的相关记载改写的历史故事。其中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第一部分 实录
一、梳理文章、练习归纳
师:课题一起念一下,第十八课,预备起!
生:第十八课,《将相和》。
师: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人、英雄,《将相和》就是非常非常有名的故事,预习过课文以后知道,将是指谁?
生:廉颇
师:相呢?
生:蔺相如
(板书“廉”和“蔺”,讲解容易写错的笔画。)
师:《将相和》里面包含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什么?
生:完璧归赵
师:第二个故事呢?
生:渑池之会
师:第三个呢?
生:负荆请罪
(教师依次板书小标题)
师:能不能针对“完璧归赵”提几个问题?
生:为什么要把和氏璧还给赵国?
生:谁完璧归赵?
生:为什么要完璧归赵?
生:和氏璧怎么回到赵国的?
生:和氏璧回到赵国了吗?
(教师随机板书:谁 原因 经过 结果)
师:我们学着刚才的样子再针对渑池之会提问。
生:谁和谁渑池相会?
生:相会时做了些什么?
生:为什么会在渑池相会?
生:渑池相会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谁 经过 结果 原因)
师:针对第三个故事你想问什么?
生:谁负荆请罪?
生:在哪里请罪?
生:请什么罪?
生:如何请罪?
生:负荆请罪原谅他了吗?
(教师随机板书: 谁 如何请罪 结果 原因 地点)
师:请大家观察板书,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每组问题中都有人物,都有起因,都有结果。
师:是的。所以当你在归纳一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时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思考,组织语句。接下来,请大家从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三个人合作将其大意写下来,写字最快的同学负责记录。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现场解决)
师:谁写的是完璧归赵?
生:赵王得了和氏璧,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去秦国,蔺相如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秦国。
师:大体写得很清楚,不过需要加上一个内容,他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赵国是有一个原因的,给你两个字,蔺相如“看出”,明白么,会加么?
生:赵王得了和氏璧,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去秦国,蔺相如看出秦王不想拿城池去换,便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秦国。
(学生掌声)
师:很好,是不是又简单又明了。真的就是人物、原因、结果。原因也有了,掌声再次送给他 们小组。渑池之会有没有,谁写渑池之会?
生: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让蔺相如随行。秦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大功。
师:掌声送给她。这个“立了功”其实是维护了什么?(生齐说尊严)你把“立了功”改为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就更好了。再念一次。
生: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让蔺相如随行。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维护了赵王的尊严。
师:最后一个故事负荆请罪,哪个小组愿意交流?
生:蔺相如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蔺相如和廉颇闹了矛盾(师打断,不对,蔺相如没有和廉颇闹矛盾)生换廉颇和蔺相如闹了矛盾,蔺相如为赵国着想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反省之后去向蔺相如请罪,他们最后成了好朋友,共同保卫赵国。
师:大体是说的不错的,就是中间稍微啰嗦了一点。一啰嗦,谁和谁闹矛盾就搞不清除了,如果中间写得简洁点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歧义,有谁再来帮助他们做一点修改?
生:蔺相如立了功,比廉颇的地位高,廉颇很不服气,就处处和蔺相如作对,但蔺相如为赵国做了事的话传到了廉颇的(师打断。啰唆了,但是开始)但是蔺相如他很凶(师打断,他很凶啊,你自己都笑了,他一点都不凶,他很大度)他很大度,不跟廉颇计较,廉颇觉得自己不对,于是脱光衣服,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
师:可以的。那么“脱光衣服”就不要这么写了(学生笑),直接就是背着荆条去请罪,或者说负荆请罪就可以。再改的简单一点,刚才已经把中间的部分确实改短了。
生:蔺相如他只凭嘴立了功(师打断,他不是只嘴立了功,那是廉颇所想,蔺相如立了功开始)蔺相如立了功,官比廉颇大,廉颇很不服气,处处就跟他针锋相对,一天(师打断,不要一天了,蔺相如)蔺相如为了保卫赵国,就处处不和他计较,处处让着他,廉颇听到他为了赵国这段话就脱下战袍,披着荆条去向他请罪。
师:可以的。虽然后面两位同学他们发言还不够完美,已经很不错了,很不容易了,为什么?要知道他们是没有写,他们完全是靠着自己的脑子想出来的,出口成章,已经很不错了。掌声送给两位同学。
师:同学们,你看,刚才我们自己就学会了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好长,正面、反面满满的两页纸,结果我们用了这样的一个方法一下子就搞清楚了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同学们概括的都很不错。好,那么,刚才同学们反复说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气,他对于蔺相如比自己职位高很不服气,课文当中倒是有一小段话写出了这样的一种不服气。
二、分析句子 感受人物
(屏幕展示: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我们一起读读看,好吗?廉颇很不服气,预备起!
( 生齐读)
师:读的很认真,声音呢也很响亮,不过老师不太满意,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不满意么?不知道(生没有感情)你们已经很有感情了,都已经有点声嘶力竭了,老师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朗读的过程当中语音语调是没有变化的。比如说,旁白是不需要念得很响的,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这是旁白,不是廉颇说的话,所以不用读的响亮,明白了么?那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应该读的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生快)对啊,他蔺相如有什么应该读的?(生慢一点)要加重语气啊,让别人知道他是没能耐的,对不对?好,谁愿意为我们师范一下?有快有慢的。
(生1示范)
师:掌声送给她。有变化了,但变化还不明显。谁再来试一试?
(生2示范)
师:不错,掌声送给他。真的是抑扬顿挫,虽然多了一个“他”,有几个读音没有完全读准,有着浓浓的河南味儿,不过已经语音语调很不错了,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试试看?
(生3示范)
师:念得实在太好了,掌声送给她。学着她的样子,前面轻轻的,然后快快的,然后慢一点,然后有点瞧不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一次,廉颇很不服气,预备起!
(生齐读)
师: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廉颇呢?
生:骄傲
师:哪里看出骄傲?要有原因的?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很多大功。
师:还从哪里看出?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师:诶,他在说自己的时候我廉颇,在说别人的时候说什么(生:他蔺相如)一个我,一个他。
生: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这句话你感受到他的骄傲了?是吗?还有吗?
生: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从这句话……
生:能看出他瞧不起蔺相如。
师:当所有的小朋友都得到骄傲这样一个答案的时候,有没有同学想过还有别的答案?还有别的感受吗?老师特别喜欢听到的就是不一样的感受。当骄傲是一个标准答案的时候,老师特别不喜欢骄傲。老师特别想要听一听有没有别的感受。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廉颇
生:读出来一个瞧不起人的廉颇。
师:还是骄傲。从这段话中你读出怎样的一个廉颇?
生:很不服气的廉颇。
师:还是骄傲。你呢?
生:嫉妒别人的廉颇。
师:嫉妒倒是可以的,有点不一样了。你呢?
生:因为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立了大功,他很厉害。
师:呦,你看,掌声送给她。他读出了一个很厉害的廉颇。还有吗?
生:小人。
师:小人是什么意思?他明明是一个大忠臣,要说他是一个奸臣。说明你的理解不够准确,或者说用的这个词不够准确,我觉得后面这个小姑娘说他很厉害,是的,廉颇在当时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战功赫赫。好了解了廉颇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蔺相如。
(屏幕展示: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师:一起读,预备起!
师:哟,蔺相如是这样的,对吧,听到了廉颇的话蔺相如的反应是这样的,再读。
( 屏幕展示: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呢?
生:谦虚的蔺相如。
生:不跟廉颇计较的蔺相如。
生:当我们读过课文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蔺相如不跟他计较。
生:宽容大度的蔺相如。
生:没有读之前我以为他是一个胆小的人。
师:哦,你看这个小姑娘他告诉我们一开始的阅读感受,还没有预习的时候,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蔺相如胆小,那现在呢?
生:现在我感觉蔺相如是一个为他国家着想的人。
师:是一个能够为国家着想的人。他难道真的是胆小吗?
生:不是。
师:看一看他面对秦王的句子,我们就知道他并不胆小。
(屏幕展示: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一起读,预备起!
师:同学们念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我现在发现了念书的最大问题是一个字一个字读,记住,念句子的时候千万不能把一个字一个字分开来读,而是要连在一起。当然一句话不可能都连在一起,当一句话里有好多词,有一些部分要自己学会停顿,比如说老师示范一遍(师读)。听到停顿了吗?谁来学?
(生1读)
师:可以的,有停顿了,如果能够把句子读通那就更好了。你来。
(生2读)
师:可以的,语气也可以。我们一起来读,声音稍微轻一点,不要喊。他理直气壮地说,预备起!
(生齐读)
师:这一遍中间是有停顿的,有的同学停顿的好,有的同学呢停顿的还不够好,所以中间有些不太整齐,没关系,慢慢地再练。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准备好,注意中间的停顿哦,蔺相如说,预备起!
师:同学们,读了上面的两个部分,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生:大度。
生:勇敢。
生:厉害。
师:接下来在你告诉我你的观点之后,你必须告诉我你从哪个词,或者哪句话看出他的勇敢,必须要能够说明。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师:话没有说完啊,你也没有说自己的观点,只是把句子念了,你应该先说自己的观点,然后说我从什么什么地方看出他怎么样,明白了吗?再来。
生:我从他理直气壮地说(师打断,这句话)我从这句话看出了他很勇敢。
师:可以的,请坐。
师:有没有分析得更细致一点的,说得更加细致点的,不是我从这句话中看出,为什么能从这句话中看出,能用自己的话做一点细致的分析。你来试试。
生:我觉得从第二段话中感受到蔺相如很厉害,因为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我从“拼了”两个字中感受到他很厉害。
师:掌声送给她。这个小姑娘就学会了怎样去阐述自己的观点。是的,他从拼了这两个字感受到蔺相如很厉害。要知道秦王当时是非常有权势的,很多诸侯国的国君都很怕他,怕他带着兵马来攻打自己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敢对秦王这么说,那当然太厉害了。还有谁愿意分析?
生:我从第一段发现了蔺相如很勇敢,从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的脑袋和壁一块撞碎。
师:一般人敢不敢?
生:不敢。而且(师纠正而)而他却敢,所以我觉得蔺相如很勇敢。
师:好,都学会了,我们再来找一个同学分析分析看。
生:我觉得蔺相如视死如归。
师:哦,你看他就和你们说的不一样哦,你们说勇敢,哎哟,听上去好low啊,他说视死如归。
生:如果他的脑袋和壁一起撞在柱子上,他就会失去他的生命。所以我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视死如归的。
师:好,同学们,除了勇敢之外,你在他和秦王交锋的这两句话里面还能感受到别的吗?视死如归也是勇敢,从这两小段话,还有别的吗?你看出什么了?
生:他对赵国非常的忠诚。
师:当然了,是的,还有别的吗?讲过的就不讲了。
生:蔺相如很机智。
师:噢,很机智,你好厉害啊,我都没有看出他机智。告诉我你在哪里看出他的机智。
生:因为第一段中,他去的是秦国,其他国家,他深入虎穴了,也就是说他孤身一人,他打不过秦国这么多的兵。秦王很重视这块玉石,他只有和壁一起撞柱子上,用生命来威胁秦王。
师:从用生命威胁秦王看出他的机智。请你的同桌再来说。
生:他很胆大。因为我从第二段话看出来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若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个“拼了”感觉他很胆大。
师:虽然你说的内容和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是一样的,但是你完全没有让老师来指导,你是自己说的,很厉害。好,同学们他又是机智,又是勇敢,蔺相如是一个?把它再组合成一个更好的词叫做智……?(生智勇双全)那么,当你在加上第三部分你又读出一个不同的蔺相如,此时你觉得是怎样的蔺相如呢?
生:谦虚的。
师:谦虚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的。
生:他为了国家的利益,敢于损害自己的尊严。
师:还谈不到损害尊严,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是对的。应该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和廉颇闹别扭。
生:他以国为重,品德高尚。
师:以国为重,叫做?(生顾全大局)
(师随机板书)
师:我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阅读他们说的话,使得他们的人物形象,人物特点一下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读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特点。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当时有人不懂,是谁不懂呢?
师:廉颇不懂(师:廉颇后来懂了)还有谁不懂?
生:蔺相如的手下。
师:读书少,没文化,所以想不到那么长远,接下来我请一个同学来扮演蔺相如。谁来扮演?我就请你吧,我呢就是你的手下。你要回答我,你要教我,明白吧?
师:大人最近外面都在传一些谣言,你知道吗?
生:我知道。
师:你知道。他们都说你胆小如鼠,见到廉将军,拔腿就跑,就像老鼠见到猫,大人你为什么变得那么胆小了呢?
生:我只想顾全大局,不想让我们在窝里内斗。
师:大人,说实话你的书也没有读好,话糙理不糙,谢谢你,蔺相如。好,我们再换一个,能不能换一个稍微文雅一点的?
师:好,大人,最近外面谣言四起,他们说你现在胆小如鼠,见到廉颇将军就像老鼠见到猫,你以前不是这样的啊。
生:那么你想一想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呢?
师:那当然是秦王啊。
生:那秦王我都不怕,我为什么要怕廉颇呢?
师:对啊,你不是逃走了吗?
生:我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国家的利益。因为大家不敢攻打赵国,怕的是我和廉颇,如果我们两个人闹别扭其他人就不怕赵国了。他国国家就会来攻打赵国。
师:大人你这样解释我就明白了。谢谢,掌声送给他。好,我们再换一个,换一个女的廉颇。这次我要提高难度了。
师:我呢打算要走,我已经收拾好了行李,打算跟蔺大人告别,大人,我要走了,我不打算跟着你干了。我本来好有面子,可是别人都说你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到猫。
生:你等一下,你知道为什么我见到廉颇要逃跑吗? 廉颇觉得我没有他的本事大,但是我要跟他闹矛盾的话,这赵国就不能保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两个将军(师:大人你气糊涂了,你不是将军)闹矛盾的话,那么赵国就不能保了。
师:原来是这样啊,我知道了,算了我就留下吧。没啦?
生:好吧。
师:好,同学们,虽然他们讲的不一样,但是给我们说的道理是一样的,别人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所以他才不敢进攻赵国。其实廉颇不服气也是有原因的,就好像蔺相如看上去怕廉颇是有原因的。老师找到了一个资料,当廉颇是左上卿的时候,蔺相如是什么呢?只是一个士,官员级别当中最低的,后来发生了完璧归赵的事情,于是赵王封他做了下大夫;后来,又发生了渑池之会的故事,又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不仅是封了上卿,而且是封了右上卿,在当时的情况,右上卿的职位要比左上卿高,所以你看其实廉颇不服气也是有道理的,从这个图你发现什么?
生:蔺相如一步登天。
生:他升官的速度太快了。
生:廉颇他立了好多功才封官,蔺相如只立了两次大功就做了大官。
师:难怪他会不服气。现在你们理解廉颇了吧 。
生:皇帝很器重(那个地方没有皇帝,只有国君)国君很器重蔺相如。
师:好,同学们现在已经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非常好,就是这样。当廉颇能负荆请罪的时候,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廉颇?
生:悔过自新。
师:这个词用得太严重了,他又不是罪犯,这个词用得不好。你说。
生:知错就改。
师:知错就该可以的。
师:黑板上就有。
生:顾全大局。
三、展示文言文 拓展视野
师: 这个故事是根据《史记》来改编的,《史记》当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这么一段话,已经改编成我们的课本。
(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学生结合注释自学)
师:这段话与那段话相对应?(交流,出示相应课文)原文比课文有哪点小小的不同?
生:多了“左右欲刃相如”。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旁边的卫士要杀蔺相如。
生:旁边的卫士都退下了。
师:为什么会退下?
生:因为他们被蔺相如无畏的样子震慑住了。
师:“相如张目叱之”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原文写得更为细致精彩。司马迁还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最后留三项作业给大家,同学们可以从中挑选一个来完成。
作业:
(三选一)
1、引用文中语句或依据资料写一段话,从智和勇两个角度分析一下蔺相如,写出自己的感受。
2、引用文中语句或依据资料写一段话,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下廉颇,写出自己的感受。
3、引用文中语句写一段话,对廉颇蔺相如做对比分析,说明自己对这两个人物的感受。
(授课时间63分钟)
第二部分 反思
语文课程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观念的转变,课文是语文学习的载体,通过课文这个载体,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对于每个阶段,每个单元不尽相同。
通过朱老师的这节《将相和》,我体会到了他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文意的能力;
2、感受人物形象;
3、激发阅读兴趣。
为实现这三个教学目标,这节课的环节设计的周密而精细。
一、掌握概括能力。
朱老师先带领学生们梳理三个小故事的标题,接着针对标题来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小故事的起因、人物、经过,从而为接下来的概括每个小故事的意思做铺垫。
二、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朱老师在这个环节上,朗读指导与内容理解、语言积累相结合。通过朗读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所感受,接着引导学生说这种感受是如何获得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激发阅读兴趣
最后,朱老师出示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原文,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找出原文与课文哪一点不同?”,体会了故事的生动性,加深对蔺相如这一形象的深刻理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整个课程下来,教学环节清晰明了,教学方法灵活(对于预设和生成处理得恰当合理),教学效果显著(三个目标在课程中都得以实现)。对于新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虽然目前在我的课堂中这节课的所学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定会留下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