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于是乎,就有了有生以来最为印象深刻且感悟万千的一次“毕业季”经历,很想写下点什么,来帮助自己这愈来愈靠不住的“记忆力”,但不知从何处说起,转眼又过去了好些天。再不写就真记不住了,趁着今天的状态好过最近的好多天,那就随手写下一些吧!
山村里长大的孩子,穿着母亲不知从哪里淘换又修改的衣服进了小学(好像没读过幼儿园),后开就撒开脚丫子在十多里山路中间,寒暑穿梭,晴雨不辍的过了六年。小学毕业了。但是也没有所谓典礼,小升初考试完事儿后,学校的老师们都要赶着回家下海上山的帮衬做活儿,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半大姑娘自然也要帮家里做事的。很多小学同学的学业也停留了在那个三十多年前的夏天了。这是关于小学毕业的印象了。
初中学校离家更远,翻山越岭的十多公里,每天起早贪黑的三个春秋寒暑后,毕业了。相对于初中毕业,印象更深刻的是去县城里面的学校参加中考,去吃公共汽车站那碗鲜美的牛肉拉面… …后来在很多地方吃兰州拉面,都没有吃到记忆中的老家车站味道,我也顺便明白了朱重八对于“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执念了。回头来看,农村的初中学习也是很残酷的逐渐淘汰,初一的时候记忆中全班有近七十个同学,等到了初三,参加中考的,也就只有不到三十人了,过了中考能够继续读高中的不到十个人,能够上县里重点高中的,全初中也就十七个还是十八个吧。所以我不记得初中有毕业典礼,因为太过现实和残酷,这典礼也没法子举行的。当然还有暑假前,正式农忙的时节,老师和我们这些学生,也要抓一抓生产。初中没有毕业典礼的记忆。
县城的重点高中。这个印象就比较深刻了,但搜肠刮肚一番,还是没有什么毕业典礼的记忆。倒是开学典礼上,校长的那句“进了高中门,就是大学人”的霸气话语,记忆深远。高中住校,很多记忆和这个有关系,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一起留下了很多苦读、纯真、打架、情感等记忆。如今看来,多是美好隽永。高中的毕业季,只有一本不知丢到哪里去的毕业纪念册,还有毕业照,或许母亲还存在老房子里,我本人关于这一段的记忆已经模糊到消散了。只记得一个场景,高考完最后一科,把行李收拾好,逃离宿舍,从此开始了这前半生的磕磕绊绊和颠沛流离。没有高中毕业典礼的记忆。
大学离家更远。厦门大学,很漂亮。那时候厦大的漂亮更多是自然天赋之美,而不是今天看到的人工匠气的精致。四年时间,在没有好好读书的光阴里,蹉跎而过。谈了一场无疾而终的恋爱,至今都不太记得她的样貌了,除了名字,似乎这段感情并没有发生过,或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儿。大学毕业找工作,也没有特别的记忆。学外语的女孩子多,本就不够亲近,毕业后也少有联系。同在一座城的同学,约了好多次,也没有碰到面。很难想象,大学时候的自己是一只什么样的无头苍蝇。好在厦大也是名门,我借了个光,没让时代的车轮碾压的粉身碎骨。感谢厦门大学,但也抱歉,我没有关于在厦大的毕业典礼记忆。
硕士是晃来的。大学毕业后,在非洲工作多年,后来想去填一填大学时期不努力读书的坑,申请了法国的学校,也拿到了offer,但阴差阳错,未有成行。于是就在外经贸的中法学院读了一年书,巴黎一大的毕业证,也算是有所得。就业再读书,总差点意思。一年时间也在匆忙间,忽闪而过。那一年,结了婚,也有了生活的压力,一地鸡毛之间,换了非洲国家继续讨生活。没有硕士毕业是的毕业季记忆。
博士在武汉大学。很感谢武大,让我有了一个完整的毕业典礼记忆,出走多年,鬓染霜华的中年人,还有机会站在大太阳下面感受毕业。读完这辈子的书,也不负当年走出山村的那个少年的野望。谢谢!
毕业季后,我也在想很多问题,比如自律、比如缘分、比如情感、比如态度、比如比如… …,但没有什么确切的答案。
总要活下去,执着于孤独,坚守着自己的初心,然后随他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