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种特殊的代际传递,叫做派遣: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没有满足的需要,交给一个“忠诚的”孩子,让他来替自己实现。
前段时间很火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讲一个摔跤运动员没有拿到国际比赛的金牌,他很希望生一个儿子,把他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的运动员。但他生的全是女儿,他先是很失望,后来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把女儿培养成女摔跤运动员。
很多人觉得电影这个价值观是有争议的。不能把孩子当成实现父母心愿的工具。
不过在电影里面,倒是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两姐妹一开始都很不满,想尽一切方法反抗父亲,后来有一天,她们去参加一个同龄的女生的婚礼。
那个新娘说了一句话,她说我觉得,你们的爸爸是真的在乎你们。至少他真心在为你们的将来考虑,所以你们就不会像我一样,早早地结婚生子,干家务活。
她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到底怎么样才是为孩子考虑。
有一种听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做自己就好。之所以说它没有参考价值,就是因为它并没有明确定义:怎么样才算是做自己?
我并不认为,父母告诉孩子说:我对你没有任何期望,你做第一名也可以,最后一名也没问题,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
这就是让孩子做自己。事实上,这依然是由父母在安排孩子的人生,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安排。
父母仍然在派遣,他们小时候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由,所以就让孩子来替自己实现。
父母永远都有自己的心愿,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不在这里,就是在那里,这是拦都拦不住的。
如果一个父母说,我对孩子没有任何希望,我就是希望他做自己。——你应该能听出这句话里面的悖论,对吧:我就是希望他做自己。
所以家庭中的派遣,不是一件不应该的事,而是你应不应该,它都在这里的事。
那么孩子要不要做自己呢?——要。可是“做自己”是孩子的任务。他做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注意这句话: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我不是说,做自己就是跟父母对着干,父母要我学计算机,我偏偏要去学哲学。这并不算是做自己,这只是接受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派遣。
真正“做自己”的意思是,不管我做什么,我都认为它是我一个人的选择,不会把责任推到父母头上。
打个通俗的比方,你跟父母一起吃饭,你发现今天的菜你不喜欢,你怪他们:“唉,你们干嘛要点羊肉,我明明更喜欢吃牛肉。”
对不起,这不算是做自己。做自己的意思是,你要慢慢意识到:虽然是他们点的菜,但我没有表达我的意见,我就有责任,这个决定实际上是我跟他们一起完成的。
我要为此承担后果。所以你看,摆脱家庭的派遣,说来容易,但是绝不轻松,意味着你要承担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