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上关于合肥市女教师拦高铁的新闻一下子就炸了锅,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慨叹如今网络之发达,人心之奇异。
确实,拦高铁本身就是一个新闻。谁都知道高铁讲究的是快速、准时,大家都在一个铁轨上跑,你误点了,就意味着我也得误点,不然就可就撞着你了,我撞着你,可不是闹着玩的。甚至一班车误点,会造成至少一个区域内的运载线路的混乱,这可不是小事。大事就是新闻。
但是,比拦高铁更大的事,可能都不会引起如此的关注,这里还有别的原因:第一是“女”,第二是“教师”,第三是浮躁。
首先,如果大家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同样性质的事,主角是男的和主角是女的,所产生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比如娱乐圈,男星吸毒、嫖娼和男星的老婆或女星出轨,看点更多、发酵时间更长的是男星的老婆或女星的糗事。为了表示对当事人人格的尊重,这里不进行举例。现在是女的拦高铁,显得更剽悍,更有冲击力,更能刺激人们敏感的或麻木的神经,所以一看是某女人的出事了,大家就一拥而上,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指点点,过一回圣人瘾,何其痛快!
其次,就是“教师”这个身份了。就目前的形势看,教师这个群体并未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其中原因很多,这既与社会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过高的期望不能得到满足有关,也与教师自身和教师行业存在的问题有关,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总之,教师中的正面形象、先进事迹常常被人忽略,而教师出了点什么事情,立马就会像平静的冰面上被踩踏出一个窟窿,必然会引起一连串的链锁反应,大家由一人而至千万人,恨不得把所有教师都踏在脚下,甚至必欲诛之而后快。一人犯错,全体有罪,这就是国人对待教师的逻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五十年,育人无数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去世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哪怕由教育部组织宣讲团、发文举行纪念活动,都不会有多少人积极响应,但当年的范跑跑领跑新闻很长时间,以后的每一个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都能成为头条。相较之下,现在信息传播更便捷,有了移动网络、微信朋友圈,每个手机浏览器都有评论功能,有脑子没脑子的,只需随便抠几个字(哪怕是错字。不过错字也是老师教的,所以还是教师的罪过),就能变成评论;只需随手一点,一条新闻就会由一个圈子进入另一个圈子,所以女教师拦高铁事件“刷屏”(其实我很讨厌这个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这人心的浮躁也是波澜顿起的重要原因。媒体要的是流量而不是真相,他们恨不得天天出大事、出糗事,至于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样,他们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这事有没有看点。只要能把事情捅出去,哪怕是毁了别人,甚至是天塌下来都不关他的事。别说通过采访弄清事实他们不会做,就算是了解了事实,如果事实没看点,他们也会扭曲事实让新闻“出彩”。群众要的是娱乐,一为麻醉,二为解气,因为现在许多人的心里满满的都是负能量,一旦出了什么事,大家就找到了宣泄的通道,至于是非曲直,那也不重要了。所以记者可以不深入采访就断章取义、胡拼乱凑写新闻,群众也可以一篇新闻没看到底就骂娘,一人开骂,千万人跟上,蔚为壮观。
近读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才明白群体是不讲逻辑的,也不会进行理性思考,群体凭借的是形象、幻想、感情、拼凑的观念,估计现在的媒体也是深谙群体心理控制之道,想群众之所想,写群众之所需,巧妙有力地挑动群众的神经,使自己的阴谋如风吹麦浪、石投水面一般传播开去。在当事人无助绝望时,可能有些人正躲在某个风和日丽的角落里发笑,或者又在想着如何再吹一股风、再投一块石头呢。
就在本文要写完的时候,又看到了一则出自北青网的新闻,部分内容如下:
1月9日下午14:30,庐阳区教体局召开局党委会,对此事件作出如下处理:一、责成当事人罗海丽立即停职检查;二、勒令永红路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依法依规依纪处置到位;三、区教体局举一反三,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学法守法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我只想说,庐阳区教体局,这关你鸟事?女教师也好,男教师也好,如果在学校违反了校规校纪,越过了师德红线,你教育局可以处理,这叫职责所在。现在人家女教师出门办事,她的身份是公民,她代表的是个人,她违了法也好,犯了罪也好,都该由相关部门来处理,至少在事实弄清之前、结论出来之前,你不该让她停职检查,更不该让永红路小学作检查,特别不该还在全区教育系统中搞什么师德师风教育。头疼医头不好,一人头疼,给所有人都挂吊水是不是更不好?你这样做到底是为啥子呢?
(写于2018年1月10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