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茅台集团又迎来一群特殊客人:华生、夏林、叶小文等著名专家、学者,也包括余华、马未都、汪中求等诸多文化名人,他们均是受聘于茅台研究院的首批“最强大脑”。他们中,多数人是第一次来到茅台,也有部分曾多次到茅台。
上午,在茅台集团高层的陪同下,专家学者们参观了茅台集团包装车间、制酒21车间、污水处理厂、酒库及中国酒文化城。大家深深地迷醉在茅台特有的酒香里,震撼于茅台的生态建设中,惊讶于茅台古老的传统工艺,陶醉于茅台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他们发出感叹:大文化,大担当,美哉茅台!
“我一年之内三次到茅台,真是醉了。”著名作家余华说。半年前,他与著名文艺评论家谢有顺刚来过茅台,之后又专程到访茅台,这一次,他和谢有顺一同被聘为茅台研究院文化茅台研究中心的专家。
著名文化学者、收藏家马未都说:“到茅台参观,我来过好几次了,每次都很亲切,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以后能经常来。”
一路参观下来,专家们边走边听茅台集团高层的介绍,一边还把手里的手机舞弄得不亦乐乎。
在包装车间参观,新华社原副总编辑、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夏林等专家见到车间里面还用人工操作茅台酒的包装,有些不解,说科技都发展得这么高精尖了,怎么还要用人工操作?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解释到:“整个茅台酒厂生产环节,只有包装车间是完全可以采用机械化进行包装的,但是,茅台如果这样做,就会意味着这些包装工人会失去一份工作。茅台只能等到这些包装工人一个个都有了恰当的去处或者退休了,茅台才会对包装车间实行机械化作业。”李保芳的一席话,让所有在场的专家肃然起敬。“就冲这一点,茅台的大担当精神就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专家们如是说。
从包装车间到酒库,许多第一次到茅台的专家说:“太让人大开眼界了。”茅台处处都是传承,处处都是文化。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是茅台的老朋友了,他经常到茅台学院讲课,但每次来都匆匆忙忙,这是他第一次在茅台厂区内参观。他认为,茅台在整个赤水河流域,都是生态建设的标杆。茅台是贵州独具特色的地域资源,也是宝贵的民族名牌,响亮的国家名片。
文:天眼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