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何琳在2020年“声音?责任”座谈会上表示:从2010年开始,疾控人才队伍就在流失,这几年流失了200多人,包括她所在的贵州疾控中心省级人才流失也很严重,很多博士都走了。“为什么?这个待遇的问题是最严重的,因为整个疾控中心在医疗卫生里面已经边缘化了,一些老百姓的话来讲成扶贫对象了。”(5月23日 每日经济新闻)
在“海龟”退潮、高校一系列学历造假事件之后,人们已经清醒的认识到“高学历并不等于高能力”,同样也就没理由要求“高工资”。“40岁的复旦博士年薪8.4万离职”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其中应该还是有很多个人因素的。比如“是否职场发展不顺利,前几年工资高、现在工资低,单位给的太少要的又太多,离博士心目中的目标越来越远”?单位留不住人,应该先从管理方式上去反思,而不是从体制上去反思。企业的员工工资就一定高或者低吗?显然不是的,每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优势,如果优势失去了吸引力,当然就会被人拿薪资说事儿。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疫控部门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承受的压力、付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之前他们一直是这样的。我们常说“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没有那么饱满的工作量、没有突出的贡献与业绩,凭什么去要求高工资呢?
另外说“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是扶贫对象”则更是危言耸听了。如果“年薪8.4万”还说自己贫困,那么大半个中国都在贫困线以下。即便博士的年薪低于这个数,也不应该拿出来借此说事儿。如果每一个经历离职潮的单位都要求纳入公务员管理,那老百姓得养多少人?纳税人的钱够用吗?
没有人承诺用“高学历”就一定“高工资”,那些本科、硕士可能还在拿着一个月3、5000的工资,根本没有机会进入体制内,博士就比他们高一等吗?我觉得不然,相反可能很多博士,并不是为了科研也考博,而是因为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而考博,“死读书、读死书”的时代过去,还守着“高学历就等于高工资”的老黄历过日子,显然也不行。
别再给人“高学历就应该高工资”的错觉了,也不要再存有这样的错误认知了。读书的价值,外化的工资只能体现一部分,是否在体制内也只体现一部分,将三者配对,是一种狭隘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