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9日
最近几个月我看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是好几天都不看一眼书(只浏览手机文章)。《麦田里的守望者》哩哩啦啦看了一个月才勉强看完。而且看的也不是很仔细,跳读比较多。看看简书的文章作者,不是一目十行的,就是三天看一本书的,是哗众取宠还是真实情况,咱就不管了。我目前阅读就是一个小时20页~30页的速度。虽如蜗牛一般慢,但每天都坚持读也不错,关键是还坚持不了。咱看书的目的是什么?既不想成名,也不想成家;更不想跟谁比赛,只是想修身养性,愉悦身心。哈哈!这样想就原谅自己啦!
据网上说:这本书是作者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51年,并一举成名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之后的作品再也没有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么成功的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故事很简单:是一个屡被学校开除的富家少年霍尔顿以自叙的口吻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
由于被开除不敢回家,他或街头流浪,或在小客栈或 夜总会出没,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本性善良,却孤独愤世。唯一的老师是同性恋者,校长虚伪势力,在他眼中成人世界不值得信任。从表面上看,霍尔顿不求上进,抽烟、喝酒、乱谈恋爱甚至找妓女,简直是个糟糕透顶的“坏孩子”。
如果光看这些外表上的不良倾向,当然无法真正理解像霍尔顿这样的孩子内心的苦楚、彷徨和无助,而我们多少成年人却往往用简单、粗暴、主观的方法去对待犯错误的青少年(包括自己的子女),从而造成或加深两代人的隔阂,甚至关系破裂。
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的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青春期青少年的特点。
据介绍该书在西方社会里引起了广大青少年的巨大反响,因为小说道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心声。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启发自己理解年轻一代的钥匙。开始我都有点看不懂此书是什么意思,慢慢才看明白了是讲述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苦闷有多么深重,而又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帮助,得到都是指责训斥、甚至打击谩骂。
在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我们看到的儿童文学作品,多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和天真,幸福和美好。这部作品把“成长”染上了悲剧的色彩。霍尔顿既是叛逆者也是受害者,他对教育和学校的控诉,在今天看了仍然直指人心。“让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而你一天到晚都干些啥,就是谈女人,酒....”
孩子们希望从社会获得真诚、爱和善良,而道德沦丧和物欲横流的社会,给孩子带离这些珍贵的品质。可以说这种无奈与迷茫当今也困扰着年轻一代。这本书对如今的中国教育仍有启示作用——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学校、家庭、老师、父母都不要放弃哪怕是在其他人眼里最“无可求药”的学生和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