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手机上出现摄像头的那一刻起,手机和相机的比较就从未停过。特别是进入智能机时代以来手机拍摄的成像水平突飞猛进,许多知名摄影师也选择使用手机出大片来"炫技",更让我们感到疑惑,现在这个时代,是不是手机的拍照已经可以取代单反了?

当然不是。受限于相机传感器尺寸太小的先天劣势,手机像超越相机十分困难。只不过各大手机厂商们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在技术和人工智能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充分利用了传感器尺寸小的优势,另辟蹊径追赶单反。而且这几年手机拍摄的进步明显,有相当一部分过去被称为"卡片机"的相机在手机的冲击下退出了市场。手机拍摄的进化一步一个脚印,正在扎实地学习相机的长处打造手机拍摄独特的优点,甚至对入门级微单相机造成了威胁。
双摄像头
双摄像头是手机拍照优化的最早尝试之一。最早的双摄方案里另一个摄像头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测量距离信息、实现3D拍摄效果或制造可以在拍摄完成后改变对焦点的照片。

比如3D玩法的鼻祖HTC EVO 3D,这种注重玩法创新而不是画质创新的双摄方案并没有得到太多手机厂商的重视和跟进,到最后也就HTC和LG搞过。只不过这种双摄玩法也给其他相机厂商带来了新的思路,比如使用黑白摄像头来加强相机拍摄的景深效果。
只不过无论景深效果再强,仅靠一个摄像头负责成像,画质也不会有质的变化,说到底无论是3D双摄还是黑白双摄,都是为了让拍照的"玩法更多",对手机拍照的实用性和成像效果都没有真正的提高。
所以近年来在拍照上颇有造诣的OPPO等厂商不仅在学习前辈的先进经验来,在自家的手机上采用了双摄的方案,还对前辈的一些失败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改进,让双摄系统中的两枚摄像头都参与成像来提高画质。只不过即便是双摄的成像增益也始终抵不过画幅大了好几倍的单反相机,因此想要提高手机拍摄的画质"追赶单反",还得看AI。
AI带来的手持夜景+自动堆栈和人像虚化
AI的出现是手机画质提升的重要契机,不仅让手机已有的拍照功能更加精进,还新增了很多过去相机上专属的功能,比如堆栈。
要说哪个技术能够真正地让手机追赶单反超越入门微单,非智能堆栈技术莫属。堆栈技术的原理就是多帧合成。通过合成多张同样的照片减少噪点、增加细节,大大增强图片的画质。
堆栈技术在相机上十分常见,作为风光摄影的决胜杀招之一能够帮助摄影师得到极其出色的图片质量。但在相机上实现堆栈首先需要三脚架,然后是拍摄多张照片再导进电脑进行堆栈合成。这一整套的流程下来虽然堆栈效果极好,但操作繁琐前置条件甚多,对电脑的等器材的要求也高,是一项不太可能全民普及的高端技术。

而手机得益于计算性能强大的Soc和AI芯片,充分发挥了传感器尺寸小的优势做出高防抖等级的光学防抖效果,加上数码防抖能够让用户在手持拍摄数秒的前提下也能获得清晰的画面;拍摄完成后手机利用AI芯片自动对齐和合成照片,极大程度地提高手机成像的画质和降低噪点水平,仅需短短几秒就能获得十分清晰纯净的夜景照片。可以说是AI让手机的夜拍从此不再是弱势项目,这是入门级微单相机远远做不到的。
这便是为什么在过去夜晚成像一直是手机厂商想避免谈及的,到了近年摇身一变成为卖点宣传。之前OPPO R17 PRO发布时,夜拍这一功能也成为了主要的卖点这一,不仅仅是因为OPPO R17 PRO拥有两档可动光圈、大像素尺寸和大感光面积,还有AI加持所获得的良好OIS效果和智能曝光控制,众多硬件在AI的统一调度下才让OPPO R17 PRO有了主打夜拍的底气。

而AI带来的另一个杀招便是人像虚化。手机得益于轻巧便携的优点,从相机那里继承了许多人像拍摄的任务。只不过由于相机的等效光圈太小并且多数都是使用广角镜头,因此相机本身的光学虚化能力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而AI的出现就让手机的人像拍摄有了更多的可玩性。像iPhone、OPPO的人像拍摄备受用户喜爱,靠的就是效果良好的人像模式。
这些手机的人像模式的原理是利用AI对人像图片进行精细抠图,并将人像以外的部分进行模糊处理达到观感还算可以的人像虚化效果。尽管获得的"虚化"效果和单反这种正宗的光学效果还是没法比,但如果在没有参照对比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以假乱真"了。

AI拍摄的玩法除了背景虚化外还有"人像光效",实际上也是模拟各种人像拍摄中的不同灯光效果。

如果非要和单反等专业器材相比,软件虚拟出来的效果当然是无法和使用灯光和大画幅相机拍摄的效果相比的。
但是AI拍摄的意义就在于拉低了拍摄的门槛。只需要小小的一台手机和软件的模拟,就能尝试强烈的背景虚化、尝试具有冲击力的舞台灯光效果,这些都是没有AI支援前想都不敢想的。正是AI的出现,让手机上的小尺寸传感器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高倍数变焦
双摄增加拍摄效果,AI强化拍摄画质,而高倍数变焦则能解决手机摄影"手短"的问题。
在过去人们认为手机摄影永远都不可能取代相机摄影的原因之一便是焦段问题。在手机的多摄像头方案没有出来之前,手机的摄像头只有固定28mm左右的焦段,相当于一个定焦镜头;而相机可以通过更换镜头的方式使用多款不同焦段的镜头,比如广角镜头,比如长焦镜头,比如鱼眼镜头,在应对不同场景的拍摄都能满足摄影师的需要。
手机厂商们也知道这个决定性的差距。在手机上实现大范围的变焦的确能增强手机摄像头的实用性。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主流的多摄方案都是标准焦段摄像头+长焦摄像头的原因。而且手机使用了长焦摄像头的最大好处就是这是实打实的光学长焦,这就保证了长焦拍摄的画面依然是能保持锐利、清晰的,不会像数码变焦那般有明显的画质下降。

而OPPO无疑是走得更远的那一家。OPPO在MWC2019上展出的10倍光学变焦被许多数码爱好者称赞为"手机拍照的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市面上大多数手机的长焦镜头的等效焦距多为50-85每每,而OPPO直接在手机内塞下了160mm的超长焦段摄像头,其焦段已经超过了许多相机的套机镜头的长焦端范围。

如果你使用是OPPO 10倍光学变焦手机在外旅游,需要拍摄较远的画面,或者想要获得更加强烈的空间压缩感,有了这160mm的焦段都不是问题。而且这10倍光学变焦的镜头在功能上已经达到了许多入门级相机套机的效果,而且OPPO的10倍光学变焦还有更加突出的便携性和易用性,单看这些优点都足以让大部分用户放下相机选择使用OPPO手机拍摄,一旦像OPPO这样的超长焦在手机上广泛应用,手机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性会大大增加。
我们可以看到手机拍照在追赶相机的路上是从未停歇的。不过需要泼冷水的是尽管手机的拍摄有再长足的进步,目前看来和相机的差距依然是相当大的。

这两张图便是手机和相机的对比,上面这张是时下顶级的拍照手机,而下面这张是多年以前的老古董尼康D90,他们之间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如果单看手机的照片你也许会觉得"手机也很厉害呀",但是在单反相机面前就不值一提了。
只不过手机拍照有着许多优势也是相机没有办法动摇的,比如手机的便携和易分享属性,再加上照片的社交意味越发浓厚,正在让更多人在出游、记录生活等场景中更倾向于选择手机而非相机。而相机也会在其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往高精尖发展。在日后手机拍摄和相机拍摄这两个领域的区别会越发明显,不同需要人群各取所需,或许也是个不错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