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拿孩子与孩子比较的时候,相信孩子吗?
当我们拿老师与老师比较的时候,相信老师吗?
有一本书告诉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一个“新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无限相信教师与学生的潜力。
这本书就是今天分享的《教育:创造无限可能》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就是《教育:创造无限可能》的作者朱永新。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一、相信的力量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要自信,内心真的相信孩子吗?
如果真的相信孩子,孩子就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书中提供了一个因相信孩子而成就孩子的例子:
一位叫苏静的老师,刚刚教了两年书,她班上所有的孩子都能写诗。因为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在自己班级和学校做到让每个孩子都会写诗,或许有偶然的可能。但这样的事,苏静老师不仅在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做到了,在全国许多学校,她都进行过这样的尝试,用事实证明了诗意教育的力量。
我们不仅要相信孩子,也要相信老师。前面事例中的苏静老师不仅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有无限可能,她通过努力完成了博士学业,撰写了多部专著,从一个小学老师华丽转身为大学教授。
二、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生命教育,其次是成长教育。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第一课就应该是学会懂得生命的尊严、完整、幸福及如何珍爱生命。
过去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现在却常有人因一时想不开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
懂得了珍惜生命后,我们还要热爱生活,这就需要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成就更好的人生。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各种卷就不说了,学习的乐趣还剩多少?
扪心自问,教育初心还在吗?
三、定位教师
书中指出:教师应该通过和学生之间心声的交流、通过专业的成长得到幸福,而不是靠学生的一张试卷、一个好的分数或学生成为人才以后的成就感。
同时给出了教师的四重境界:让学生瞧得起、让自己心安、让学校骄傲、让历史铭记。
四重境界层层递进,最基础的是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做到让学生瞧得起,必须够专业、有魅力。专业上要让学生佩服,人格魅力要足够让学生佩服。
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是不是常常会以学生的成绩考核老师的优劣?
四、定位学校
根据书中标准:
优质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孩子们的天堂。是让孩子们感到欢乐、惊奇的地方,是让孩子们主动探索、健康成长的地方。
劣质学校是智者的坟墓,孩子们的“地狱。是让孩子们感到悲哀、恐惧的地方,是让孩子们被动接受、人格萎缩的地方。
书中讲到了学校的三个境界:有人文情怀,有专业精神,有理想。
其中讲到有专业精神的时候,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建创办人聂圣哲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他说:我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敬业的木匠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这句话我特别想念给那些整天为孩子上学而焦虑的家长们听。
五、定位家庭
虽然我们一谈教育就会想到学校老师和学生,但教育最关键的一环却掌握在家长手中。
这一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详细例证。
现实中,会因父母对孩子过度关心与照顾而弱化了孩子潜能的开发与生存技能的学习;会因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家庭教育偏离方向;却很少有父母通过自我发带动孩子成长。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父母呢?
朱永新老师在书中给出了他心目中的高素质家长特征,值得参考、学习。
(一)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
(二)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地成长
(三)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特长
(四)以朋友的平等身份对待孩子
(五)以身作则,一诺千金
(六)对孩子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不进行侮辱性批评
(七)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机智
(八)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这八个特征背后都是家庭给孩子的爱,因为爱孩子教育才用心。也可以说是没有笨家长,只有不用心的家长。
因为有了好的家庭教育的支撑,世界多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好奇心爆棚的爱迪生、痴呆变天才的卡尔·威特、把13个孩子全部培养成博士的王淑贞。
世界时刻在发展变化中,这本《教育:创造无限可能》是朱永新教授与众多一线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汇集教育所思所感,探讨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教育理想的书。通过典型事例,从让人刻骨铭心、感动良久的故事入手,从教师、学校、家庭三方面阐明: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教育主体、每一个参与者等都有无限的可能,具有无穷的潜能。发现这些可能和潜能,并用爱与责任去激发它们,就能成就精彩的教数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