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篇昵称叫信天游发表的博客。
原来以前生活了三年的高级中学是一个年轻创业者的创业项目。也是很多城市青年乡村支教的生涯开始。
原文如下:
这是2005年时的永坪高级中学校校园[转载]永坪纪事(一)
校园里操场边的学生公寓楼(右)教师住宅楼(左)
餐饮楼
教师住宅楼
靠山建造的两排窑洞
2002年的八月二十五日,我所支教的永坪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了。但是学校除了一栋孤零零的教学楼之外,别无他物。餐饮楼的基础才刚刚开挖,处在半山坡上的校园,满目荒凉。永高路只是一条宽不过十余米的便道,由于基建量较大,运送材料的大型车辆特别的多,致使路面的浮土足有十余厘米厚,真正称得上“晴天是洋灰路,雨天是水泥路”。校园内,还有两座几十万方的小山包尚未挖掉。就连这栋教学楼也是刚刚于八月二十二日才交付使用的。
在永高历史上的第一次教工会议上,呼平安校长就寓意深长的讲道:“我们这些人是永高的创业者,我们要准备吃苦,要有吃苦精神,但首先就得有‘吃土’精神……”我们确实吃了不少苦,也吃了不少土。
我和呼校长是八月十六日分别由榆林和延安同时赶到永坪的,当时,永高只有我们两名职工。由于楼房还未交工,我们就住在下面的“明珠宾馆”,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工作。因为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九天,又要招聘教师,又要招收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只得夜以继日的开展工作。
根据办学的需要,我们须聘四十名教师。因为临近开学,我们提出要在永坪中学进行试讲,但人家说他们也在招聘教师,回绝了我们的请求。我们又提出可否在延川中学进行试讲,也被回绝了。延安中学倒是答应让我们在延中进行试讲,但是,当时延安中学也因为扩招学生,教师也有缺员。我们又担心,一旦有优秀的教师应聘试讲,被他们看准,让他们挖走。于是,我们决定采取面试的办法来招聘教师。我们请来了原延安中学的张应祥老师,刘召娥老师,马雪婷老师以及我们俩作为考官。三天时间里,先后面试了来自黄龙、宜川、清涧、子长以及延川的七、八十位应聘的老师,赶八月二十一日将所需教师基本聘任到位。那几天,我们俩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八月二十二日,我们俩为了节约开支,搬到教学楼上来住。因为马上就要开学了,原来定做的各种教学设施、设备陆续运了进来。当时,全校教职工,不论职位,不分年龄,上自校长,下至临时工,上自五六十岁的老教师,下至刚从高校毕业的应届生,只要设备一到,也不用号召,大家便一起充当搬运工。硬是将几百套课桌凳,几百副架子床搬运和安装好。直到二十四日下午七点多钟,才把开学的准备工作做就绪。那种场面,令人感动不已。
就要开学了,几百名师生的吃饭、住宿又成了大问题。但是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这些创业者。按规划教学楼能容纳三十六个教学班,当时我们连原永坪中学和油矿子校的高中部合并过来,才只有四百多名学生,九个班级。我们决定让教师住在原设计的教学楼内的教师办公室内,让住校生住在教学楼的一、二两层内。因为要建一个临时灶房还需一段时间,但是,时间已不允许我们等到灶房建好后再开学。我们就让马江主任去永坪市场,把那些在市场内卖饭的小摊贩叫过来临时给我们卖饭。当时小贩们用三轮车把饭菜拉倒学校,就停在教学楼外西侧的土台子上,师生们就在这个土台子上,三五个人围成一个圈子吃饭,过往的车辆不时的扬起一阵黄尘,有时一阵风来了,把黄土卷的满世界全是土,因此,当时确实应验了呼校长的“吃土”高论。那时我们都有些羡慕在学校施工的民工,人家吃饭还有个灶房和工棚,而我们则连这个起码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不过,情况很快就有了改观。大约是在一个星期后,建起了一个简易灶房,虽说是用油毛毡苫的顶,遇到雨天,外面下小雨,里面下大雨。但是,毕竟不用再吃那么多的土了。
就这样,一所崭新的永坪高级中学终于顺利的诞生了,尽管她的诞生是那么的艰难。可是,她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显示出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后记:这是十多年前我去永坪支教时记下的一些人和事,现在整理一下发出来。支教的六年,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一段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后面还有2345678~后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阅原文。
转载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73d000102uzho.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