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彤宝妈
本文章内容纯属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彤宝,穿衣服起床喽。"
"不,我不起床!"
"彤宝,咱们要去爷爷家了。"
"不,我要玩滑梯!"
"彤宝,今天下雨,不能骑滑板车。"
"不,我就要骑!"
看吧,这就是我和彤宝的日常对话,即使是她前一秒还很乐意做的事情,我问她,她都会回答说"不"。
说"不"是体现"自我"最重要的方式。
人们通常对青春期的叛逆比较熟悉,却不知道婴儿也有叛逆期,即人生"第一反抗期"。
叛逆期其实就是孩子从一个年龄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门槛,在迈过这个门槛的过程中,孩子的生理、心理会发生变化。
这种改变,需要孩子去适应、学习,会出现大人所不能理解、接受的行为。
比如说,现在2岁多的彤宝,她需要从婴儿过渡到幼儿,从以前凡事都听家长指挥,到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在这个过程中,说"不"就是她最能体现自己自我意识产生的方式。
那为什么"第一反抗期"会出现在孩子2岁左右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心理学家通过"婴儿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鼻子上有红点时,会不会去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这个实验,得出结论:
1岁前,小婴儿还不能分清自己和客体的关系,他们并不知道主、客体都是自己,根本不会理会鼻子上的红点;但到了2岁左右时,他们就会去摸鼻子上的红点,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这也是很多孩子在2岁多时,语言用语里开始把自己的名字替换成"我"的原因。
说"不"是孩子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
2岁的孩子,走、跑、跳等都已经运用得比较自如了,他们渴望扩展自己活动的地盘,渴望通过自己来做一些事情。
他们不想再完全按着家长的意见行事。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追踪调查:根据反抗较强和几乎没有反抗性这两个标准,各找了100个2~3岁的孩子,追踪调查到青年期。
最后发现:反抗性较强的100个孩子中,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作出结论的能力;在反抗性较弱的孩子中,只有26人意志较坚强,其余的遇事都不能独立承担任务,作出决定。
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2岁多孩子的叛逆,竟然和他长大后的人格独立有着莫大的关系。
面对孩子的"不"家长摆正心态最重要。
既然反抗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过程,那么家长就接受吧。
首先,放平心态,并不是只有自己的孩子才会这么拗,大多数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前文中也提到了,孩子是在从婴儿状态过渡到幼儿状态,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在变化,这是一个必经且不可逆的过程。
即使家长大吼大叫、打骂也改变不了,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还有可能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性格。
其次,应该感到欣慰,这是孩子长大的标志。
彤宝经常会要求自己穿鞋、自己穿裤子、自己找光盘看……
她想要自己完成一些事情,只要时间允许,我很乐于让她自己完成。
一来,趁着这个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二来,也可以减轻一些我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对自己孩子说"不"这件事情,要有赞扬的心态。
独立的人格对于孩子以后的人生很重要,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别人,没有了父母的指引,就不知道如何行事,这样的孩子注定不会有很好的未来。
经常说"不"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偏听偏信。
当然,这些赞扬最好放在心里,因为孩子说"不"时,是不论事情对错的,平时还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纠正。
在孩子"第一反抗期"中,家长应该怎么做。
1、对待孩子的失误不要冷嘲热讽。
中秋节假期,和彤宝爸带着彤宝去饭店吃饭,邻座也是一家人带着孩子在吃饭。
孩子非要自己剥虾,结果不小心掉到了地上,妈妈看到后有些抱怨地对孩子说:
"你看看你,掉地上了吧?非要自己剥,能行吗?"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大人听了会怎么想,很有可能以后都不会在和别人吃饭时剥虾吃了。
同样的道理,这样说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再不敢尝试新的挑战。
2、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
"你现在必须把饭吃完!"
"我现在要求你赶快把玩具收起来!"
"快一点,别磨磨蹭蹭的!"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而且大多数时候,家长是带着情绪在命令孩子。
每个孩子先天气质不同,反应也不同。
彤宝有时候会顶嘴说"就不",或者低下头不说话但也不执行你的命令,再或者用大哭来反抗,即使最后妥协,也是老大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其实这样比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家长还喜欢当着众人的面命令孩子,那样会让孩子觉得羞耻。
3、想办法应对。
孩子的年龄决定了没有足够危险的预知性,也不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所以家长并不能放手让他们去自行发展,通俗点讲,还得管!
√反着说。比如家长希望孩子穿衣服,可以说"宝宝不喜欢这件有小猫图案的衣服吧",孩子往往会想都不想就回答"我喜欢",接下来顺理成章就可以给他把衣服穿好了。
√不要直接说目的。比如说孩子抗拒睡觉,可以先用讲故事来把孩子哄上床。
√转移注意力。用更感兴趣的玩具、游戏、绘本来吸引孩子。
√提前沟通。孩子也并不是一味地胡搅蛮缠,有时候只需要在事前做好沟通工作即可。
总之,家长们积极开动大脑,总能想出适合自家孩子的办法。
都说不能对孩子大吼大叫,但是家长总会有情绪波动的时候,也会有各种烦心的时候,还有孩子做的事情实在让人忍无可忍的时候。
我们每个家长都不是完美的,但可以尽最大努力去做。
彤宝妈有话说:
今天想说些题外话。
常常看到有网友怼各种育儿专家,说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说的方法在我家孩子身上根本行不通。
可以这样想,育儿专家的话是面向广大儿童的共性特点,他们不可能精准到哪个孩子身上。
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可以参考他们的正向意见,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来使用。
育儿路上,并不轻松,且走且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