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次和别人过度交谈之后,都会觉得既尴尬,又后悔。或者你开始的本意只是想带动一些话题,以避免无话可说的冷场局面出现。可说着说着,嘴就如同不受大脑所支本配似的,开始控制不住地掏心掏肺,倾诉自我。你总是唯恐自己在交谈中表现得不够坦诚,让人有所误解。可结果却是,在那一刻你说得有多尽兴,事后回想起来,就有多懊恼。
是的,当冷静下来,理智回归,我们就会发现:话并不是说得越多越好,而贵在恰如其分。如果彼此的交情没到那个份上,那自以为熟,反而易生隔离。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时间了解你,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你的表达。对于那些与你不同频的人,你表现得过于真实,就等同于是在自曝隐私,自揭短板。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别人怎么看我们,言多必失,都是必然的结果。我们以为,滔滔不绝是在彰显对人的热情与诚意,事实上,已经逾越了相处的界线。
有很多事,自己知道就好,不必与人言;有很多话,点到为止就好,无需太明言;有很多人,浅交辄止就好,不可再多言。
正如微博上有句总结:“不要跟别人交心吐露太多,否则你迟早会发现自己会后悔的。我倒不是鼓励你变得复杂,我只是希望你能学会保护自己。”这世上最幽深的是人性,最难猜的是人心。与人交往,光靠一片赤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不懂得管住嘴,守住口,没有谨言慎行的智慧,分不清说话的重点与场合。那只会事与愿违,让自己陷入话多、错多、是非多的被动局面中。
朱自清写道:“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你是什么样的人,无法伪饰,无需解释。而他人对你的评判都是基于他们自行的认知和论判,和你本身是什么样并没有多大关系。
所以。剩下的七分,要留给自己细思慢品,考虑清楚该不该说,或该怎么说。这个过程,无疑也是一个人提升智慧、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从情感上来讲,人都有渴望被理解被接纳的本能。但试想一下,假如真的谁都能一眼看穿你,你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人人都能将你轻易读懂。那样的人生,得普通成什么样。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人生真正的高度,就藏在你不动声色的自我修行与沉淀中。切记宁可多听,不要多言,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了解你真实的模样。修一颗沉稳的心,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见最值得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