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翻看曾经浏览过的严歌苓的《一个女人的史诗》,因为我已经了解了故事情节,因此,这次看的的时候,我不觉就静下心来,细读每句话,边读边品味语言,甚至思考标点符号,为什么用这个标点符号,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语气,还有人物对话,有时候单独成段。有时候用转述的方式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都是有用意的。现在想来,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从来无暇顾及这些内容,好像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故事情节上,和人物的细腻的、起伏不定的感情上。等我囫囵吞枣似的读完一本小说,感觉只是又多了解一个故事,感情又被丰富了一次。其他的也就没有什么了。以前我就是这样读书的,消遣式读书。
以前,我还有一个幼稚可笑的想法,那时,我看的书很少也很单纯,就是主人公都是“高大上”的形象,都是正面人物,他们的性格呀,精神品质方面的都是典型的优秀人物,就是作者重点树立的榜样级别的人物,对我的思想和精神都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当我接触到一些其他书籍时,书中的主人公也许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作者就会合情合理地描述他身上存在的不足和坏毛病。当我看到这些时,觉得很不可思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物呢?这没有教育意义呀。还让我看到了社会和人性方面的阴暗面。我在心里是拒绝这样的书的。幼稚地觉得这些书是不好的。其实,我哪里知道,这是作者通过描写平凡的人和事,来反映现实真实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我根本不理解。觉得自己的读书视野太狭窄了,把自己的思想都禁锢了,就像一个虚伪的傻瓜似的。人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哪来的那么多的“高大上”式的人物。人人身上都有问题,人人都有缺点和不足。那些优秀的人物,不过他们严格自律,身上的缺点比普通人少了许多而已。
我既然想每天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让自己的精神不至于空虚无聊到行尸走肉的地步。逼着自己用笔来耕耘精神的田地,能感觉生活得充实一些,精神不至于迷失而痛苦。我既然想用笔来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强大自己的内心,不被空虚无聊的痛苦啃食自己,我尽力要用笔准确地表情达意,不要含糊不清,语无伦次地说些不知所以然的话,我得学习名家的名著,看他们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用笔来准确恰当地记录生命的点滴感悟,思想的驰骋飞扬。我得虚心地研读他们的大作,让笔也能帮我树立起强大的精神世界,让我能更加清醒地、诗意地生活在这个如此美好的世界上。
我是一个性情中人,我总是被书中的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往往忽略了作者是如何描写得这么精彩,这么激动人心。比如,我在读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的时候,特别是写罗切斯特先生对简爱的真挚的爱情时,读着读着,我的心情不自禁地被攫住了,缩紧了,呼吸急促起来。两位主人公仿佛就这我身边一问一答地讲话,我犹如身临其境。小说中的每句话都是活的,我完全沉浸在小说的情境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现在想来,我被小说感动得一塌糊涂,怎么不留意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个呼之欲出的场景写得这么传神?!看文字就像看电视一样有镜头感、有画面感。写作的功力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好奇极了。
读书,对我来说,不能贪多,而要求精。无论是读小说,还是读专业书籍,要读经典,细细品读,慢慢研读,要理解地深而透,只有这样,我才能在读书的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东西。
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