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秋分谈中医养生

秋分谈中医养生

作者: 德医堂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14:49 被阅读0次

    中医养生 ——秋分做好防护,不错过这平衡阴阳的好时机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自秋分起,日子开始变得昼短夜长,正是平衡阴阳、滋补调养的好时机。

    秋分时节昼夜平分,阴阳各半,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暑热散尽,天气逐渐变冷,加上气候干燥,常常可使年老体弱者出现不适感,常出现6类疾病。

    秋分

    6类易患疾病

    01

    呼吸疾病

    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02

    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此时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干裂、流鼻血等症状。

    03

    肠胃疾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秋分以后,天气变冷,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还可能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04

    心血管疾病

    早晚温差越来越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秋分之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05

    过敏性鼻炎

    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繁殖,易引起过敏。

    06

    抑郁烦躁

    秋分开始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很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伤春悲秋”也就是这个道理。

    此时人体也与天时节气相呼应,五脏之阳气逐渐内收,顾护各自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一定要注重以下“四防”。

    一防:防秋燥

    气候干燥,很多人常常会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燥热表现,此时要注意防燥润肺。

    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所以应多吃润燥食品,如梨、荸荠、柚、银耳、甘蔗等。常补水,多喝粥。

    喝水是对抗秋燥最简单的方式。另外,多吃些清润、温润的养生粥,在补水的同时,还起到滋阴生津的效果。

    二防:防秋乏

    在中医来看,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咽干、口干、鼻子干都是秋乏的表现。天气凉快后,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也就随之出现,机体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除秋乏呢?

    1.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另外,适当午睡20分钟也利于化解秋乏。

    2.多做伸展运动多做伸展运动,可以加强血液循环,舒展身体、收敛心神,防止劳累疲乏。

    三防:防悲秋

    肺在志为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情结。此外,秋天万物枯败,一片昏黄,也易使人的情绪受到消极影响,产生“悲秋”情绪。

    1.约伴出游

    我国古代民间有重阳节(阴历九月九日)登高赏景的习俗,也是养收之一法,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一切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是调解精神的良剂。

    2.加强日照和光照加强

    日照和光照是快乐起来的第一要领,好心情还要睡出来。睡前半小时应避免脑力和体力劳动,不要带着思考上床,避免夜长梦多。

    四防:防秋凉

    秋分早晚温差大,除了注意及时添加衣物,还要注意保护这几个最易受寒的身体部位。

    1. 暖颈——寒凉让颈椎病雪上加霜

    让脖子不受寒,最简单的就是带条围巾,保护好脖颈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气入侵。

    2. 暖腰——肾喜暖怕寒

    暖腰可以搓手按摩肾俞穴(俗称的“腰眼”),来疏解受凉带来的不适。

    3. 暖脚——扶助正气抵御寒邪

    做好足部按摩也能有效加快血液循环,可在泡脚之后,对足部进行点压式按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分谈中医养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sz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