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鸹窝村和张家三子的故事

老鸹窝村和张家三子的故事

作者: 我的名字也叫红 | 来源:发表于2017-12-07 19:53 被阅读0次

          话说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穿上龙袍的明成祖朱棣总想做点什么,好让人们尽快淡忘“燕王造反”这一事件,毕竟他的皇位是从侄子手里夺过来的,官员们不敢随意议论,但却堵不住百姓的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了转移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他想了一个好办法------移民。

          朱棣一声令下,说山西虽说物产丰富,但人口密度太大,已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么着吧,华北大平原人口稀少,土地肥沃,不妨往那边走走挪挪,在那里会有更好的发展,会有更好的前途。

          赶快报名吧,名额有限,自愿移民的,去者皆有补助。

          古人常言“落叶归根”,山西的百姓是不愿意违反这一古训的。没有人报名,虽重赏之下也没有勇夫出现,怎么办?皇帝就是皇帝,自然有妙招,不然就不是皇帝了,他只悄悄地在负责移民的官员耳边耳语几句。

          一个可靠的小道消息在悄悄传播,洪洞县除了老鸹窝村之外,其他村都要移民搬迁。乡民们私下里奔走相告,纷纷拖家带口的搬迁至老鸹窝村投亲靠友。没有亲友的也要托门子找关系想尽一切办法住下。

          且说张家庄有一老太太,常年有病,腿脚也不太灵便,有三个儿子。老大张千、老二张百皆已娶妻另过,老三张万因照顾有病的娘,没有姑娘肯上门。老大老二听闻消息后,麻溜的回家赶紧告诉老婆,当两家大包袱小行囊的大人孩子来到老鸹窝村后,老大没看见娘和三弟,问老二,你没跟娘和三弟说。老二说自己一家还顾不过来呢,那还有心思去管别人。老大要回去把娘和三弟接来,不料媳妇儿却一把拉住了他的衣襟,说,娘和你三弟来了,住那儿,我娘家兄弟可只借给我们这一间房子住。老大看看地上跑着玩的两个儿子、自己怀里抱着大闺女,老婆怀里还不满周岁的小女儿,不由地发出一声叹息。老二见状也想回去报个信,却被媳妇儿厉声喝住,说儿子要读书,需要安静。

          老三张万听说后,到家跟娘说,村里的人都去老鸹窝村了,大哥二哥也去了,我们也去吧。娘说,要去你去吧,我这么大年纪了,那里的黄土不埋人。我走了,你也就没有了拖累,有你两个哥哥照应着,日后娶个媳妇儿成个家,娘也就对得起你那早死的爹了。张万说,娘在那儿,我就在那儿,侍候娘一辈子。无论娘怎么说怎么劝,张万主意一定。

          老鸹窝村的人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朱棣一道圣旨,山西洪洞县仅老鸹窝村一村移民,其他村村民固守家园。老鸹窝村的村民还好,除了重重叹息一声之外,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开始收拾所需用品。想尽一切办法住进老鸹窝村的外村百姓那叫一个悔啊,肠子都悔青了又有什么用,谣言,谣言,谣言……此时,除了泪水涟涟,有口难言之外,还能说什么!

          张千、张百及众多山西洪洞县的百姓,一步三回头的走向离家乡越来越远的远方。一路上,兄弟两家及夫妻之间小有口舌之争,你埋怨我来,我也抱怨你,押解的军爷有时也来劝解,两家才认识到是自己做错了。

          走到深州北,见有一村庄,村西北有寺庙一座,张千放下行李问是什么村,庙里的小和尚说,寺头,因该村在寺庙南边,又称前头,刘、王两姓谐和而居,村民村风纯朴好客可借宿、讨水。

          张千对弟弟张百说,我和你嫂子想在这儿安家,这有一寺庙,初一、十五可就近上香许愿,求佛祖保佑娘安康、三弟早日成家生子。张百说,我媳妇儿想离京城近些,这样儿子赶考不会太辛苦。于是,张百领着老婆孩子继续向北走。到了一个叫鲁口的地方,对老婆说,儿子还小,考试那是以后的事儿了,娘和三弟在山西,我不想离大哥太远,还是回去找大哥吧。媳妇儿说走到这儿就在这儿安家吧,你看这儿,我已打听过了,风水极好,汉光武刘秀在这儿村西有饮马时的搬到井,南北朝时期是燕赵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最最让我满意的是唐朝大文学家张鷟所著《朝野敛载》中记载过这个地方,而这个张鷟是深州人,现在和大哥也算是同乡了,就在这安家吧。

          后来因为张姓成为大户,遂称张家鲁口,后又因曾为饶阳县城,固后人称为固县村,以后演变为固店。

          老三张万与老母仍留居山西。

          老百姓都说张万是个大孝子,当时的洪洞县令亦上书朝廷,皇帝朱棣赐张万良田百亩,白银500两,修建宅院,奉养老娘。应了“敬田得谷,孝亲得福”的古话。

          此后的日子:张万娶了持家有道的媳妇儿,生了儿子,多年后又有了孙子,老太太活到98岁才闭上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鸹窝村和张家三子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vj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