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我们要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可是最终只有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上,体现在我们具体的教学设计的进步上才有真正的价值、意义。
小说的本质特点是虚构。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观的基石。但这是从内容要素构成言说的。从小说本质而言,虚构是其更本质的特点。小说是作家结合经验世界和感情世界创作出的一个艺术形象世界。
小说可以没情节,但是不能没人物、没场景,否则就不是小说了。小说必须讲故事,人和时空构成了故事。小说是经验成分与虚构成分重新结合的产物。王荣生老师在书中写到:一旦虚构存在,叙述“什么样”的故事便不再那么重要,小说“写实”的功能和地位骤减。许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怎样”讲述一个故事。也就是说,所谓教学小说,实际上是教怎样读懂小说,怎样通过小说的形式把握小说的内容、主题。
这是飘雪若依预习作业中的一段话:“小说阅读的现状是学生很难进入小说世界,尤其是优秀的小说作品或有难度的小说作品。小说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小说世界,而不是考察学生小说阅读的“产出”。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小说世界,很大程度上是“解读方式”的问题。正确适当的解读方式是解决学生小说阅读阅读障碍和提升学生小说欣赏能力的关键,因此教给学生解读方式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段话抓得好!大家注意这句话:因此教给学生解读方式应该成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贴着人物读,我觉得是教学教学的重点。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小说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想想看,最终那些人物形象特点、主题等结论性的东西,是不是学生知道了,就意味着读懂小说了?我们总是先梳理情节,再分析人物形象,然后总结主题。这样教学,实际上很多时候并没有帮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小说世界,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想想看,《凡卡》为什么要反复写鞋店生活,写回忆乡下生活?只写其中一两处不就行了?想想看,为什么《变色龙》要虚构那么多人说那么多次狗的主人?说一两次不就行了?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虚构?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情节?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梳理情节,目的不应该只是梳理小说的内容,而应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讲故事?最终意图实际是什么?只有如此我们才是领着学生走进小说的世界。分析人物也是如此。《穷人》里桑娜、渔夫夫妇的善良是很容易感受到的,可是这种善良的难能、可贵就不是那么容易充分感受了。怎么让学生感受到小说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却表现得如此深入、细腻、动人?
作为语文课,我们主要的不是为得到最后的解读结论,而是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解读过程,得到人生经验的同时更得到阅读的经验。
小说的阅读教学设计,就是要抓住每篇小说的不同个性特点,深入文字,走进人物心灵世界。不仅要有这一类,更要有“这一篇“。很多人都在设计里说要先读穷人之“穷”,再读穷人不穷。可是怎么让学生读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是不够的,他们很多时候不能得其门而入,见其宫室之美,百官之富。我们的教学必须预见到这种困难,并且设计引领学生走过这个障碍的方式、方法。
我们往往还是先让学生读出什么,就直接设计一个问题,然后就说让学生读、讨论,最后提供出来了最后的解读结论。
可是,学生阅读、研讨遇到困难怎么办?他们真的能独立读出我们想让他们读出的东西?下面我们先来看《穷人》。大家觉得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该让学生读出什么?学生学习这一课,应该学到什么?作为语文课,我觉得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文本读出穷人的可贵品格,美好心灵,受到深深感染、触动。实际上,重点是怎么读出?是透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走进人物。本文突出特点是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其实也是本文的重点、难点。先看心理,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桑娜在想什么?怎么担心?担心什么?可以设计一个写话活动,然后让学生比较不同人所写的异同,然后讨论谁写得更贴近人物?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心里在想什么?体会一下桑娜内心经历了哪些?走进人物的心里去!不,孩子太可怜了,我不能让他们躺在死人的身边,我决不能眼看着他们饿死!不,这个时候桑娜根本没想自己的苦境,他本能第直接地、毫不犹豫地就抱走了。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请注意,桑娜这时候看到孩子甜美第熟睡,抱起来就走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不,这不是穷人的不穷!桑娜最动人的地方不在这,这是几乎所有人都具有的本能。最动人的在后面,后面的举动就不是所有人就做到的了,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忐忑不安”最动人。这段描写太真切、细腻了,非高手不能为——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善良、体贴,我的丈夫备尝生活艰难,孩子也苦,我怎么忍心让他们受累?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担心丈夫不支持,陷于害怕、恐惧。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纠结、质疑自我。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自责 负疚。 嗯,揍我一顿也好!”——决心担当,善良战胜了一切。让学生体会这段心理描写背后桑娜心理变化的内容——当然体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朗读,让学生比较不同朗读语气那种恰当,可以补充写,可以一个桑娜和另一个桑娜对话,不一而足,大家自当富有创造性地设置品读活动。是的,桑娜不安的心理,但收养孩子的决心没有动摇——我指的是这样。课堂上不能止步于讲解这些,而是让学生走进文字,去具体体会人物的心理。只有体会到这些,人物善良之可贵,才能充分感受到,才能真正说读懂了这篇小说,才能真正受触动。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忧虑什么?忧虑自己的窘境,更忧虑孩子困境。 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请注意,这里有忧虑,却没有犹豫,很坚定 而从“总能熬过去的“的熬你体会到什么?”从“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你有读出什么?自私是人的本性,善良也是人的本性。这里桑娜渔夫最感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困境中的担当,他们让自己的善良主宰着自己的灵魂。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我想问,为什么桑娜坐着不动,而不马上高兴第直接告诉丈夫我已经抱过来了。——桑娜不欢天喜地啊,他心疼丈夫,心疼自己的孩子,他没有忘这一切,可善良的心让她选择担当这一切,所以她的心很沉重的。大家想一下,“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时的渔夫会怎么反应?我觉得更复杂。啊,抱过来就好!一切都会好起来!没事的!渔夫也不会欢天喜地!——我觉得他不会赞赏自己的妻子。——理解已经非常可贵。前面的环境描写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写外面的风暴?为什么要写屋内的温馨和窘境?都和人物有关。
小说教学设计最难的还是以种种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方法、方式。
我们下面进入《孔乙己》。鲁迅说:“创作此文,意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所以,我以为教学这篇一定要突破过去那种先情节、再人物,再主题的程式。要先读孔乙己的痛苦,再读社会对他的凉薄,最后再是主题,作者对人物都怀有怎样的感情,作者理想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他们便接着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为什么以读书人自居?因为读书人就可以长衫帮,就可以称为丁举人之类人。孔乙己非常渴望向上爬,他直到被丁举人打之前都怀有希望,没有放弃努力。他一直在努力,混得没饭吃了,却还在偷何家的书——注意,他偷书干吗?怕是不能换钱。这个读书人恐怕连书都没得读了。可是他还在追求。别人取笑他,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痛苦。人生的大失落、难言的失败。大家注意孔乙己面对嘲笑,为什么开始睁大眼睛争辩,而到最后低下头去,只是说不要取笑?孔乙己原来九文钱,喝两碗酒,最后四文钱,喝一碗酒,可是还是要喝,为什么要喝?他痛苦的是什么?为什么不愿去劳动?孔乙己那么穷,为什么不拖欠酒钱?他渴望有尊严的活着。文化的毒害啊!他明明不能进入长衫帮了,可还是不愿放弃。孔乙己的可怜可叹就在这里。想想看,孔乙己最后用手走着回去,是一种什么心理?始终穿长衫,他心理上始终认为自己是上层人。本来可以自食其力的,却偏不接受现实。这就是孔乙己的悲剧。然后是大家对他的嘲笑。我的意思是,引领学生真正沿着语言之径走进文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