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网译: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依《左传》,桓魋(tui)有兄弟五人:向巢、桓魋、子牛、子颀、子车。老大向巢任宋国左师,是名义上的军队统帅;老二桓魋为司马,握有兵马实权;老三子牛身为贵族,是孔子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封邑;老四子颀和老五子车跟着老二桓魋做事。
兄弟五人都是宋国当世威名显赫的风云人物。
宋景公百年前的宋桓公有个儿子叫肸(xi),字向父,宋国向氏为向父后人。桓魋原称向魋,后改为桓魋。
桓魋,从小被宋景公养大,极受宋景公宠爱。
即如斯,也有了“殃及池鱼”。
时卫国大叔疾奔宋,作桓魋之臣,送给桓魋很多美珠。宋景公闻知后把桓魋找来,让他把宝珠缴公。桓魋说:“他是投我来的,送给我的宝贝为什么要交公?”宋景公说:“他携宝投你,是因为你是宋国司马,可以保护他。你的职位是国君封的,所以那宝珠应该归公。”
桓魋不同意,于是景公派人去抄家,结果也没有抄出宝珠,后逼问桓魋把宝珠藏到哪里去了。桓魋说:“扔到鱼池里了。”
景公令:汲干鱼池的水,细细寻找。
结果珠宝还是没有找到,但一池子的鱼却遭到意外的灾难。
是为殃及池鱼。
至此以后,宋国开启了诛向公族萧墙之乱。
也就是在此期间,公元前494年,孔子师徒因觉在卫国不得伸志,于是辗转来到了宋国。
在未到宋国之前,孔子就听说宋国司马桓魋命人给自己打造自己死后的石棺。石棺分内外三层,工程很大,石匠们干了三年也未能完工。孔子于是咒骂桓魋,不如早点死的好,免得祸害百姓。
孔子的咒骂,桓魋自然也是知道了,于是就有了杀孔之心。
这期间,子牛,是桓魋的弟弟,也是孔子的弟子,在这件事上起了什么作用,没有记载,但宋国的公族萧墙暗涌,孔子一定通过子牛了解了些。
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孔子之骂本就有投桃之嫌,且宋景公知道孔子已是名动天下,门下有数十名文武兼备的弟子,如果把他们师徒长久地留在宋国做事,便可使宋国不再受大国的欺凌,于是对孔子师徒就作欢迎状,也是有了报李之意。
但桓魋本欲诛孔子,又怕孔子师徒来后会分割向氏的权势,这样下去向氏没有好结果,于是对宋景公说:“孔丘在鲁,父母之邦,官为大司寇,兼摄相事,位极人臣,然而却要辞官出走,可见其野心非小。他在卫国五年,卫灵公对他敬而不用,可见卫国看透了他。宋不及卫大,不若鲁强,孔丘师徒不速而自来,狼子野心岂不昭然若揭了吗?”
宋景公说:“孔子倡导礼仪,哪会做犯上作乱之事?眼下宋国正在用人之际,有他们这一班文武干才,岂不可以对外征战,对内安邦?”
之于孔子师徒,景公自有景公的考量。
桓魋说:“我主若收纳孔子师徒,委以重任,他们一旦发起难来,谁能抵御?这无异于引狼入室。”
桓魋有兵权。
惶急之下,桓魋竟不经宋景公同意,带领人马去杀孔子。时孔子师徒在一棵大树下演戏周礼,桓魋命人把树砍断,以明去孔之心。
于是孔子师徒为了活命,开始了逃奔。
开始了逃奔之后,弟子们见孔子跑得慢,于是就劝孔子快点,不然就会有危险了。
于是,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说的这句话。
孔子以后,后世多以褒奖孔子的浩然正气,凛然大义去诠释这句话,以刻画孔子的高大上形像,伟光正精神。
果如是吗?
未必然。
时年孔子已近花甲之年,已近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奔逃了,即便是为了活命,力有不逮了。
更何况,在这种情况,孔子本就是徒弟们的主心骨,也就是“三军之帅”,既是帅,就不能失了帅气,要能定住军心,不然就是众弟子树倒猢狲散,不再是还算体面的奔逃,而是仓皇溃逃了。
事实上如何了?
就是这次奔逃,弟子们把孔子跑丢了。
孔子与弟子们失散了。
孔子适郑,独立东郭门外。
或人谓子贡曰:“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如丧家之狗。”
子贡想,那是老师呀!
于是跑到东郭门外,找到了失联的孔子。
子贡把别人的描述告诉了孔子。
孔子欣然而叹曰:“形状未也,如丧家之狗,然乎哉!然乎哉!”
孔子认了丧家之狗。
浩然正气之丧家之狗。
生命之贵岂是大义凛然可比。
孔子逝于七十三。
青山在,有余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