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问&答:
1.贤,货,欲的具体含义?
贤:【說文】多才也,以勝爲賢
货:貨,寶用物
欲:貪欲也,心所貪愛爲欲
上: 崇也,尊也
贵:高也,尊也
见:視也,顯露也(显露)
2.上贤与贤的区别?难得之货与贵难得之货的区别?可欲与见可欲的区别?
“上”,“贵”,“见”都是引导民的某种集体倾向,从心理到行为上,是“人为”;
而“贤”,“难得之货”,“可欲”是本来民已经有的。
3.三个排版的意味着是什么?
告诉我们因是“上”,“贵”,“见”,导致的结果: “争”,“盗”,“乱”。
道家的看问题的特征:知微见著、因果链。
也可以这样理解:“不上”,就没有“贤”,不“贤”就没有“争”;
不“贵”,就没有“难得之货”,不“难得之货”,就没有“盗”;
不“见”,就没有“可欲”,不“可欲”,就没有“乱”。
而这些的因都是“见","贵","上"的人为,都是”人道“非“天道”。
4.“是以”的前后逻辑关系是什么?
“是以”是前面提出问题,现在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方案: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解决方案的基本出发点: 是人的天道自然:生命本质(身心健康),"无知无欲"
身有两面:腹及骨(骨血)。
心有两面:心及志(长远及当下之心)。
根据道家一动分阴阳的处理方式:
从时间这个角度来看,有长期及平时之分,
平时的药方身心两面是“虚其心,实其腹“;
长期的药方身心两面是”弱其志,强其骨“。
道家给人药方、解决问题永远都是两个的倍数以上(2,4,8)。
意味着不止这四个药方,还有其他药方,出发点:无知无欲,方法:一动分阴阳。
5.心,腹,志,骨的含义?
心指平常的人心;虚其心是去除”妄心“,强化“本心”。
腹指平常的身的本质;实其腹是根据身体的强化身体、去除非身体需要的需求。
志指长期的人心;与“心”类似。
骨指长期的身体本质;与“腹”类似。
6.心与腹有关系吗?有的话,是具体什么关系?
心与腹是身心的两面,是生命的本质的两面,是自然的两面。
7.状态“无知无欲”的理解?
“无知”是指心,对心而已,不要自以为是,不自见,且弱化自我。
“无欲”是指身,对身而已,不做弱化它,且做强化它。
“无知无欲”的目的是回归生命的本质:生生不息。
8.怎么使“智不敢,弗为”?
从整章来看,分析从因果,到解决方案(药方),先立后破。
从“上”,“贵”,“见”的原因,导致的结果"争","盗","乱";
到解决方案”无知无欲“。
一种让人不能自见,不能弱其骨的心态,觉得人是不是白活了,这又不能,哪有不能?简直动物不如的感觉,
很失落,很小心翼翼的做人做事态度;
另一种是只要不自见,不去弱其骨,尊”无知无欲“,分析其阴阳两面,选择自己喜欢的做事,是很幸福、快乐的事。如人有喜恶,喜欢我就亲近点,体验温情,不喜欢我,我就远而敬之,享受孤独。
例如:
看现代的爱情剧,不管爱还是狠都在一起,为什么那么痴,恋?因为人心,岂不知”爱恨同源,爱生狠,狠生爱“,前提是”有缘“,所谓的“在一起”。
导致的结果:
一种不敢去爱了,因为有爱就有狠;
另一种敢爱敢恨,爱时就享受甜蜜,狠时就享受独立的时间,珍惜来之不易之个人时间。
所以不敢可能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一种畏因的心态去做人做事的态度。
第二种是:一种愉快的心态去做人做事的态度,一动分阴阳,阴阳同源同根等心态去选择做人做事。
9.整章的讨论的对象是“名”,还是“个人”,还是其他可能?
从道家的小即是大,大即使小的角度来看,可以个人,也可以百姓,也可以是统治者。
10.对“不敢”的理解?
不敢,与不自是,不自见,不自伐,不争等词含义类似。
平时我们说话时,谦虚的话,“不敢当”的含义,可能表示谦虚,也可能表示,可以当,也可以不当的含义,保持多种可能性一种,前提是必须包含且可行的。
这章体现了道家做事特征:
第一:知微见著的本事(从上,到贤,到乱;贵,到难得,再到盗)
第二:处理问题的多个角度:身(实其腹,强其骨),心(虚其心,弱其志)
第三:根性思考:不是从“上”,“贵”,“见”的角度去解决,思考问题,而是从“食其母”的角度去思考,“上”,“贵”,“见”都是发生在人身上,而非其他生物身上发生,从人的本质去思考。
第四:一动分阴阳两面的思考模式:生命(身心)。
参考链接:
2.道家行动智慧“一动分阴阳”,及“阴阳”与“太极”是不是宇宙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