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真是一件温柔的事情,细腻的小心思就藏在横竖撇捺之中。
这句不知出自谁手的话,写出了我对于信所倾注的小心思。
不过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里的信,有温柔,但不是细腻的小心思,是你会发出“哇塞,天呐!”等惊叹的大智慧。
今天给大家分享第31本书,也是本年度分享的第三本书。
惭愧,今年看书的进度不太跟得上,我这双明亮的大花瓶眼睛,常被新鲜玩意儿吸引,续而引诱全身细胞,调头去琢磨那些新玩意儿,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最近看书时,将书友们发表在旁边的评论也全部看了(偶尔也绞尽脑汁卖弄一下),这样下来,速度比平时慢了一倍,不过这有三大好处:
第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奇观,能引导发散思维。
第二,激发思考,一方面思考作者想传达的智慧,另一方面思考书友所发表的观点。
第三,对书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合上书就大脑空白。”的情况轻了一丝丝。
刚刚跑偏了,找头牛拉咱回来。
书名:《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朱光潜(1897年—1986),字孟实,安徽省安庆市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内容:十二封信的受众人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通过谈读书、写作、摆脱、人生、动、静、十字街头、多元宇宙、情感与理智、升学与选课、旅游感想等方面进行引经据典的描写,引导读者走进他的智慧森林。
作者独白:固然有些是以中学生为对象而写的,但是大部分是私人切身的感想。
我本来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人,我的忧愁、我的喜悦也都是他们的忧愁和他们的喜悦,我“吐肚子”向他们谈心事,他们觉得和我同情同感。
我知道有许多人由苦闷而消沉,由消沉而堕落;也有许多人由苦闷而挣扎,由挣扎而成功。
谈读书:很多人会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必读物,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社会各体系之人各抒己见,懵逼的是我们。
朱先生说:“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动与静:动和静有啥值得写的呢?慢慢的,我懂了些,生活中越是简单的东西中,越是藏着平凡人难以明白的真理
朱先生说:“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虚而入,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遇到大烦恼时:“想把自己忙死,累死。”的原因。
谈多元宇宙:世界是多元的,这个社会并不是非白即黑,居多是灰色的,这是我离开象牙塔才明白的。
朱先生说:许多人因为站在狭路上,只能见到诸方面的某一面,便说他人所见到的都不如他的真确。
我推荐的原因有:
一、如今,因为一系列五花八门的小视频,网络信息,使我辈受众者更加焦虑浮躁,很难留心静神观赏感受身边的事物,这些信有一个很大的魔力,可以让人静心,集神聚思。
二、朱先生写信时是青年,传达的知识虽多,却把青年当做朋友,并没有用“教导”的口吻,书中口吻亲切。
三、这是一本篇幅极短的书,易读完。
四、我最佩服文字创作者把极简单极常见的东西,写成可经罗辑推敲,有趣有料有意思的大道理。书中就这个味。
读完这些信,也许你我才会明白,我们可能正与“不负韶华”渐行渐远,记得及时刹车哦!
图片: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