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服务部提出需求:对生活老师培训。教他们怎么和学生相处,怎么发现心理问题,进行必要处理。我对寝室楼里的生活已经非常陌生,就采访学生几个问题:
1生活老师像什么?
2你和生活老师之间发生有哪些故事?
3假如你是生活老师,你会……
矛头立马指向扣分条。
高一的答案负面较多,说生活老师像监狱长、后妈、鬼、大喇叭,熄灯前后判若两人。最烦楼道里,长长的复读机式的大声训话,扰乱了已有的安静,还提到了高跟鞋、电话铃声、微信声音,希望生活老师能够约束自己。也希望生活老师考虑他们的感受,尽量少扣分。
还好,也有正面声音。让他们感到温暖的同样是小事:比如生活老师对物品报修的及时反馈及跟踪处理,比如一次主动的宽容,比如某一次沮丧时的轻声问候……
扣分条,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抽凳子罚站两天,务必加分回来,周末延迟回家,处分,体罚,写检讨,抄守则……“扣分条”恐惧至及,讨厌至及。
扣分条对班主任有何影响? -----班主任也因此产生情绪波动。班主任对待扣分条的招数五花八门,因为它绑定着班级量化,会影响面子、优秀班集体、期末考核、表彰,甚至……金钱和面子都重要。
扣分条对生活老师意味着什么?------清明节过后学校时间有所调整,要求学生午饭后回寝,12:**必须上床,副班主任到寝室查寝不发现点问题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认真,12:**仍有很多学生在地上,这不符合规定,立马反馈到年级群,领导看见,一番追责后,生活老师被批评教育。逻辑简单明了,学生12:**没上床应该有扣分条,没有就意味着生活老师不负责任,所以扣分条=在岗、工作认真负责。
扣分条如此重要,决定着3个人的心情或命运,少不了拉扯、冲突,求情、拒绝、公平、人情、怨恨、对抗……
最委屈的,是谁呢?3个人都认为是自己。
最获益的,是谁呢?
学生的命根子:一个是量化分,一个卷面分。
这是个趋避冲突:不想要的防不胜防,想要的苦苦求之而不得。在教室拼命的挣分,紧绷的神经需要在寝室得到放松,一放松就会遭遇扣分条,实在矛盾。
有个关键:生活教师的自我工作定位?定位在管理、控制、约束,还是定位在服务?前者容易将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后者需要高情商。
考虑到生活教师的群体情况,我将培训目标定位在:怎么和学生沟通,用什么方式能和学生有效沟通,实现三赢,考虑到对方,不委屈自己,还有利于当下环境和问题解决。
当然,后勤服务公司的领导,德育处的领导,最好能够参会。
如果扣分条成为必须品,怎么给,能合情又合理,严格又不失温度?
理想中的寝室像什么?
理想中的生活老师像什么?
如果生活老师消失了,寝室会不会变成狂欢节?
怎么让“加分条”发挥作用?
扣分条,是谁发名的?好有威力!
我又开始胡思乱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