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我就是一个内向寡言的人。小学时候还好,都是本村的娃娃,大家打闹不忌,到了初中,全乡的同学聚在一起,见了女同学简直手足无措。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无意中听到妈妈和别人讲:我儿子这么实受(方言,大致意思是老实内向,不说话),以后怎么找媳妇啊!即使到了现在,很多亲戚都说:你小时候不说话,到我们家就是抱着书看。
90年离家到西安读大学。只会讲方言的我,受了上课回答问题时周围许多同学表情的刺激,不知哪里冒出来的勇气,决心学说普通话。回到宿舍,拜托同学们:今天开始我试着学习普通话,可能会比较怪,请大家支持帮助!没有二话,都是热心的哥们儿,很包容我。同为北方语系的原因,很快就醋溜普通话讲起来。
言归正传,回到唠叨的话题上。可能物极必反,工作后逐渐有意识练习表达能力,慢慢越来越能说。不是我变成了话痨,而是说在有必要讲话、发言的时候我总算可以归到“比较能讲”的一档人中了,平时依旧是寡言少语的类型。
那么今天怎么会谈起唠叨呢?因为孩子。大家应该注意到,但凡“唠叨”这两个字出现,必然关联着两代人,指向则是老一代。前几年我总结了一套自我很得意的经验理论: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是人类永远学不到教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一路走来的沟沟坎坎,经验和教训都有很多。有了孩子后,肯定是毫无保留地想告诉孩子,希望孩子能走的更顺利一些,少碰几次南墙。但是人类学习经验的方法就是不听老人言,直到自己撞了南墙才能学会。所以,上一代作为父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孩子听不进去还是要坚持讲,希望是在他碰到南墙头破血流的时候能想起来:噢,记得老爸老妈曾经讲过.....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于是,在孩子面前,我变成了一个唠叨的父亲。虽然自认为不是“唠叨”,讲得都是真诚的干货。
效果并不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坚持不下去,因为没有了听众。即使孩子给面子不走开,也可以看出来如“过耳烟云”。
最近有一天,突然警醒:会不会造成逆反呢?既然明知道失败是一个人学习、总结必经的、不可跨越的阶段,为什么要剥夺孩子宝贵的体验过程呢?同样是摔倒,有人总结是今后不走这里,有人归因于脚上的高跟鞋,有人觉得今后不要走路看手机,我开的药方对孩子适合吗?我之蜜糖,会不会是彼之砒霜?
曾经和孩子开玩笑:不要觉得我啰嗦。好比考试作弊,老爸刚从考场出来,告诉你考试的题目,等下你要进去,刚好能用上哦。逗的孩子哈哈大笑。如今想来,人生不是考试,即使是,哪有数十年不变的考题呢?21世纪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否讨厌剧透呢?
我决定,今后不再唠叨,尤其对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