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妈妈们大都知道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之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于是一个又一个的“聪明”并脱口而出。因为这个词用起来最简单也最直接,殊不知反复对孩子的聪明意识加以强化。尤其对那些性格外向且很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来说,很容易让孩子因自恃聪明而变得任性,唯我独尊,以致将孩子带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误区。
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我给大家说个案例:
小博是个爱动脑思考问题,喜欢动手钻研的男孩,时不时会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每次小博有什么成果,总会骄傲地向家人宣布并演示一番。面对小博表现出的创造天赋,妈妈和其他亲戚朋友都称赞他”小博真是聪明,长大准能做个科学家“!渐渐地小博的“聪明后遗症”就显现出来了。
家人越来越多地听到他说的一句就是:“某某同学笨的像头猪,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都做不出来”。妈妈为此非常生气,他经常对小博大声训斥,可小博不以为然,他又开始把更多的聪明才智放在了投机取巧上,有时一天就能弄出十几个华而不实的“发明”,只为在家人和同学面前卖弄。
所以表扬的话语听得太多,孩子就会很自然地总结出“聪明可以博得大家喜爱”的规律,于是瞧不起同学,不能踏实的学习,喜欢炫耀自己的小聪明等坏行为也就接踵而来。
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责任不在孩子,错在家长身上,孩子开朗、表现欲强,这是天性使然。他们最初得目的也不是借此博得称赞,但当妈妈及家人用最简单也是副作用最大的“聪明”去应付他们时,他们的思维也就开始误人歧途了。
美国教育学家曾做一项实验,研究人员先是让幼儿园的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接着反复对其中的一半孩子说:“你们很聪明,答对了八道题”又反复对另一半孩子说:“你们很努力,答对了八道题”。然后给所有孩子提供了两种任务供他们选择,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另一种是可能会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结果被夸聪明的孩子有2/3选择了容易完成的任务,而被夸努力的孩子有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难道只是夸奖的语言不同就会对孩子形成截然不同的影响吗?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都喜欢自己被夸奖,受过一次夸奖就会期待还有下一次,经常被夸奖聪明的孩子为了保住自己聪明的光环,就会有两种举动,一是耍小聪明的方式来进一步显示自己的聪明,而这会导致他做事不够用心,不能脚踏实地,二是不敢尝试和挑战难题,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自己做不到的话会有损自己聪明的形象。在这两种心理的作用下,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不爱动脑筋,不敢面对困难变得很脆弱,一旦失败就很难再振作。
正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很多孩子在小时候表现的很聪明,而长大后却碌碌无为,多是受了“聪明之害”,针对这种现象,妈妈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坚决杜绝对孩子“聪明”的夸赞,遇到别人这样说时,也要制止,其次要多称赞孩子努力和进步,总之就是要用各种有益的词汇去替代“聪明”。
称赞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