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我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孩子。
青黄不接的日子大概描绘的就是这一时期的生活。那时候土地贫瘠,农村土地集体耕种,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集体生活以挣工分为生,一年下来谁家工分多谁家就会分多一些粮食,父亲和其他队员一样,早上到队上报到领一天的活计,中午回到家里吃过午饭,休息,下午再到队上报到,继续干活,晚上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劳作,家里的劳动力只有父亲一个人,所挣的工分也不多,一年下来也分不到多少粮食。粮食吃到第二年四、五月份,所剩无几,甚至有的年头还得向邻居求借一些,秋天新米打完了再还回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大山变得郁郁葱葱,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就不再担心挨饿的问题,父亲则会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和母亲一起到山上找一些野菜,比如蕨菜、刺嫩芽、山芹菜等,还会到江河里捕些鱼虾。
我刚满一周岁,照顾我的任务就交给了姐姐,母亲则随父亲一起到队上挣工分。姐姐照顾我的同时,还得帮着烧饭。父亲、母亲干活回来总能吃上热呼呼的饭菜,姐姐也经常得到妈妈的夸讲,还告诉姐姐过年了,会给做一身漂亮的衣服。姐姐也是特别懂事,从不埋怨,对我也是非常的细心。
姐姐是我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姐姐没有去学校读过书,但她的眼睛里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每每经过学校都会停下来听校园里朗朗读书的声音,即使很想读书,但由于父亲不允许我们去学校,姐姐也不会央求父亲。在我该上学的年龄,姐姐经常带着我去山上割些猪爱吃的野菜,有一次姐姐问我:“妹妹,想不想去读书?”我说“想,可是爸爸不让。”姐姐说:“我有办法,你偷偷到教室的窗下,听老师讲课,我去割野菜。”就这样,我开始了“读书”的生活,每天都会和姐姐一起去割野菜,到了中午回家前,又会和姐姐跑回家,等我熟悉了一点,就自己偷偷跑去,哪一天回来晚了,姐姐就帮我撒个谎。有一天,无意间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了解了情况后,就让我进到教室里,坐在最后面的座位上听课,那时候甭提我心里有多高兴了,但毕竟是一个插班生。晚上,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是学校派来做家访的,和父亲聊了很久才离开。
第二天我们以为会得到父亲的惩罚,有些担心却也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我们像往常一样去割野菜,我依旧偷偷跑去“读书”。晚上回家,总觉得家里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吃过晚饭,父亲把我和姐姐叫到身边,“昨天学校派来一名老师做家访,和我讲了许多读书的好处,现在也是国家发展正需要人才的时候,小华,你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明天爸爸送你去上学好不好?”说完,把提前准备好的书包拿给我,妈妈还为我准备了一身新衣服。这一夜我兴奋地都找不到北啦,小眼睛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不听话,怎么也睡不着,后来姐姐告诉我,“数羊”,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睡着的,梦里梦到一颗太阳从东方升起,很明亮、很刺眼。
第二天,母亲早早地起来准备好了早餐,我还在睡梦中,只听到母亲温柔的呼声,“小华,起来了,我家的大学生起来了……”。其实,我能上学,母亲也高兴,但母亲得顺着父亲的意思。姐姐错过了上学的年龄,这一生,我最该感谢的是姐姐,是她把我领上了读书的课堂。
在学校我和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因为我来到学校比其他同学晚很多,好多课程都要重头学习,班上有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就主动帮我补习。我们的课程除了汉语文和数学,还要学一门民族语言,因为平时在家里说得更多的是民族话,所以汉语文对于我来说显得更难些,汉字怎么也写不好,说起来就更有些难度。学习之余还会和同学们一起玩掷柶游戏,小孩子玩游戏的规则也相对简单,谁的棋子被吃掉,谁就得跳一段舞蹈,我也是在那段时间跟同学们学会了跳民族特色舞。
周末放学后我时常不回家,直接跑到邻居王爷爷家。王爷爷是一本活着的故事书,他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我的童年是伴着他的故事长大的,给我们讲《哪咤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娘子》等,我一有时间就赖着王爷爷讲故事,王爷爷是我们的偶像。父亲知道我们缠着爷爷,每当父亲在江里捞到大鱼就会请爷爷到家里来喝点小酒。喝上一点酒,故事的大门就打开了,讲南朝北国,唐宋元明清的故事,还会讲世宗大王造字的故事。王爷爷一辈子无儿无女,奶奶耳聋,我们说话声音几乎听不到,但人脾气特别好,重来不和爷爷闹别扭,和爷爷也是心灵相通,只要爷爷嘴一动,手一比划,她便能懂得爷爷的意思。时间处得久了,王爷爷和奶奶就认父亲为义子,为的是将来走的那天,能有一个为他们送终的人。
父亲和母亲养活了我和姐姐,一家四口人日子越来越好,自从把土地承包给个人,父亲干活更有劲头了,家里再也不会为吃的发愁,每年还会剩下许多粮食。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大江南岸吹到了白山黑水间。过去买东西要走到大山外面的集市,特别不方便,父亲就琢磨着在家里开一个小卖铺,说干就干,父亲早早地出门,骑上自行车到集市上去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因为买得多,父亲就把价格压得很低,晚上回到家还带着兴奋劲儿,一股脑把东西摆在祖传下来的箱子上。第二天,父亲就让我和姐姐挨家挨户地通知,我家开小卖铺啦,要买什么东西可以到我家来买,价格不比集市上贵。村里人带着好奇心到我家来看,果然没有让他们失望,真的有东西可以买。
父亲给地主张老爷当长工那段时间学会了许多生意经,今天也恰好派上了用场。过去村里人赶到集市上,一般会把家里剩余的粮食和山货带一些,到集市上去卖掉,拿到钱后再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但是我家只会卖东西,不能把他们的粮食和山货变成钱,慢慢地小卖铺里的东西销售就成了问题,有些人家干脆来赊账,等有钱了再给。刚开始还行,时间一长,父亲觉得不合适,和母亲商量着以后要不要再赊账给他们,我也在旁边听着,大概听懂了,就突然插了一嘴:“用他们的粮食和山货换我们家的东西,行吗?”父亲突然停了下来,眼睛里好像发出两道亮光,抱着我亲了我一口,“老姑娘书没白读,就按你说的做。”第二天,父亲就到那些欠钱的家里,告诉他们,你们没有钱,可以用粮食和山货当钱。父亲去集市进货时就把收上来的粮食和山货,带到集市上一起卖掉,换回来的钱比小卖铺里卖东西的钱还会多一些,就这样用赚差价的形式,小卖铺的生意经营得一直很红火。我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父亲的坚强、勤劳和睿智,让这个一穷二白的家变得有了生机。有人来买东西了,我也会帮着卖,那年月没有计算器,不管买多少东西,我都用心算的,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也是在参与经营小卖铺生意的过程中,为我后来出国做生意打下了一些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