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格行为模式
为何我们总是想做而最终总是做不到?福格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解析得出一个简单的公式。B=MAP
M=动机(我想做)A=能力(我能做)P=提示(现在就去做)福格说所有人类的行为都可以拆解出来,能做到必然是三者皆得。做不到的,必有其因果。
换句话说:事情能够成就取决于行为的设计问题,和我们常常讲的毅力,坚持,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个确实也是不好亮化的标准,也没有确实可行的实现路径。所以我们如何才能通过这条公式来改变自己呢?
首先是动机。我想做。强烈的动机很适合做那种一次就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渴了马上喝水。但是针对一些对于提升我们自己的长期行为,动机就显得不那么可靠了。福格在书中有一项医学调查显示,假如医生告诉病情严重的心脏病患子,如果改变原先的生活习惯,将来的唯一结果就是死亡。但即使是这样,也只有1/7的人会改变原先的生活习惯。剩下的6/7的人是不想活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虽然他们有强烈的动机,也知道怎么做,但是就是无法改变。动机确实很不可靠。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性的动物,也许今天晚上我就下定决心明天要好好干活,但是早上起来的时候可能忘了,或者可能碰到什么工作的问题就又继续摆烂了,到了晚上又懊悔一天啥事都没办成。你说动机靠得住吗?
其次是能力。我能做。大部分人都认为能力其实是最重要的,职场上常常讲能力,能力更多是结果才能体现出来,甚至有时候单一的结果是无法体现能力,并且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高估问题主要是对自身理解偏差,其次是对事情的理解偏差。如果这个事情已经干过了,干成了,并且有多次完成的经验,那其实相对来说就会稳健一些,但是恰恰需要我们完成的事情更多的时候就是我们从未完成过,从未一条道走通过的。福格在书中对于能力做了一个分解,能力由五个要素组成,决定事情的成败其实就像木桶原理一样,取决你最短的那个木板。这五个要素分别是(时间、资金、脑力、日程、体力)
最后是提示(现在就去做)提示其实很重要。福格说提示是行为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比如说我们平常看到红灯自然而然就会踩刹车。提示就是在对我们说:现在就去。当然提示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非此即彼。如果你看到了提示就知道马上去做,但是如果没有看到提示那这个行为就不会产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