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Sep.21 《宽容》5:心自由让自己宽容,没有什么是不朽

Sep.21 《宽容》5:心自由让自己宽容,没有什么是不朽

作者: 北京杜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20-09-21 05:00 被阅读0次

    文/杜豆豆


    1

    文艺复兴拨开了乌云,但专制的时代还在继续。17到18世纪,在宽容之路上抗争的思想家们,依然在披荆斩棘。

    都说国家是个“有组织的社会”,长治久安压倒一切。然而,事实上,世界的进步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大众。当我们谈论为宽容而战,某种意义上也在谈“有组织的社会”和非凡个人之间的长期斗争。

    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会有这样的结论:一个国家的宽容程度,与大多数居民的个性自由程度成正比。

    比如,16世纪后半叶的荷兰。它的城乡结构松散,居民都崇尚行动自由,行事果断而独立,懂得天主教徒的钱跟新教徒的钱一样好用。这样的地方,恰恰就是宽容小实验的好地方。

    “沉默者威廉”,恰如其分地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他成了宗教改革中的领袖。他在这场运动中努力去遏制新教和旧教间的相互残杀,尽管完全没有希望。但他凭自己的个人榜样,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个有个性的人,总可以超越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就摩西律法。

    威廉离世后20年,60多个教派依然在疯狂扭打。国家陷入了两个敌对的思想阵营:上帝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

    阿米尼乌斯,是自由意志论的代表。

    他童年时曾得到一位天文学教授的帮助到德国求学,可是等他放假回家,却发现家乡被西班牙人洗劫,自己成了孤儿。幸而得到一位善良人的自主,送他去莱顿学神学,他才顺利走完自己的求学生涯,后来几经周折,成为阿姆斯特丹的牧师。

    当时的北欧,绝大部分人都是“堕落前预定论”者,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决定的。可阿米尼乌斯却向他们宣称,人有自由意志。最终,他被宣布为公共秩序的敌人、国家的叛徒,受到大肆咒骂,并被折磨而死。

    但荷兰终究还是商人和银行家的世界,他们当然会压制宗教狂热引起的内战,维护不同派别之间的相对和平。这有点像中国历史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随便你们去说、去想、去发表吧,只要别触动了我的利益。

    2

    还有一个人,他的生平,他的思想,他为信仰自由追求不息的热情,在这些先驱者中也尤为典型。

    他,就是布鲁诺。

    布鲁诺出身贫寒,年少时就进了意大利的修道院,成了“多明我会”的修士。“多明我会”被时人称为“真正信仰的警犬”,在这里他受到的教育是“无条件服从”。然而,他却离经叛道,放弃了圣书,研究起了古希腊哲学。结果可想而知,没完成学业,他就被“多明我会”开除了。

    他受内心灵魂指引,开始了漂泊生活,从日内瓦到里昂又到图卢兹,他到处寻找一个可以比较自由,能够安全生活、写作的地方,然而,他自由的思想总是招来警察的驱逐。

    他研究天文学,成了哥白尼的粉丝。他还曾穿越法国到巴黎当过大使秘书,到英国牛津教授天文学,撰写文章批判宗教、哲学和政治。他成为学生喜爱的教授,有了“自由分子”的名声,然而,当局却再次客气地将他逐出了。

    最后,他回到了家乡意大利,然而,像他这样有自由倾向的人,在这里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了。他被教皇投入了宗教法庭的监狱,受尽了8年的严刑拷打,始终拒不认罪。

    1600年2月17日,他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临行前,他说:“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 

    伟人的骨灰随风扬去,可对真理的自由追求,却让布鲁诺千古流芳。

    布鲁诺

    4

    斯宾诺莎,一个犹太裔的荷兰哲学家。他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被并称为近代西方哲学“三大理性主义者”。在自由之路的群星中,他以不屈的韧性闪耀着光芒。

    斯宾诺莎出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虽然欧洲其他地方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关系紧张,但在这里相对还算比较宽容。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还遇上了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打小他就显示出了自己的聪颖,所有亲属都说他是个小教授,给他不少零花钱,他都拿去买了哲学书。

    他对笛卡尔很有兴趣。但在当时,当一个笛卡尔主义者是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你要与现存社会秩序为敌。当犹太教社区发现斯宾诺莎这个最有前途的学生,居然受到了笛卡尔异端学说的污染时,他们把他找来,让他发誓做好人,不要乱说有悖律法的观点,就每年给他发固定的年金。斯宾诺莎拒绝了。于是,他被逐出了教会。

    教会诉诸市议会,认为斯宾诺莎是一个危险的无神论者,在阿姆斯特丹这样一个体面基督教社会中,不应该容忍这样的人。最终,官员们权衡再三,只好请这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离开阿姆斯特丹几个月,避避风头。

    从此,他过起了宁静平和的生活,白天打磨镜片做光学仪器,晚上读书写作。他一生清贫,偶尔接受朋友的接济,但基本坚持独立生活。1677年,他在海牙孤独地猝死。让当地教士不快的是,宫廷中的显赫人物,足足出动了六辆私人马车,送这个“无神论者”入葬。

    斯宾诺莎的成功,靠的不是听起来头头是道的理论,而是他的勇气和力量。

    他跟笛卡尔一样,坚定不移地摒弃了旧宗教设下的界限,以百万星辰为基石,探索宇宙真理,大胆地建立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让人类再次成了宇宙的真正共鸣。

    5

    路易十四,人称太阳王。可惜,太阳的光辉虽然维持了表面的和平,但内里却掀起了一场不宽容的动荡。

    路易十四上台时,天主教虽是国教,但它和基督教两派力量相对持衡,因而相互之间还能互相容忍,相安无事。

    不幸的是,路易十四落入了一个宗教狂热分子的好女人——富朗索瓦斯·杜比尼手里。这位夫人得到了路易十四的宠幸,但却完全被自己的忏悔神父所控制,躲在路易十四后面控制了王位权力。由此,天主教会牢牢地抓住了机会,不仅成了王后的顾问,而且还成了国王的钱袋,从此,也就有了机会去摧毁新教徒。

    路易十四给了教会诸多特权,甚至修改了之前关于新教自由信仰的法令。政府派出骑兵如同打家劫舍般欺凌新教徒,当新教徒们冲上法庭要求得到保护时,得到的却是让他们好自为之的嘲笑。他们的教堂被关闭,教士被送去服苦役,试图离开法国的会被统统绞死。

    一心要逃离迫害的人,总是能想到办法的。成千上万的勤恳的法国新教徒偷渡到异国,在他乡兴旺发达起来,法国的富庶就这样流失了。这或许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小序幕吧。

    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个国家的不宽容,往往是毁灭性的自杀行为。

    6

    对比之下,德国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霍亨索伦王室继承了欧洲最贫瘠的黑森林地区,那里人口稀少,30年战争让这里变成了荒凉的废墟。王室急需人力和金钱来重整旗鼓。为此,他们广开门路,接纳不同的种族和信仰。

    宽容,代表了德国王族的嘉德懿行。腓特烈大帝,就是这种宽容的典范。

    他有一个个人趣味不怎么样的父亲,但这并不妨碍腓特烈具有文雅的秉性。腓特烈从小就讨厌路德的诗歌,喜欢蒙田的随笔,喜欢古罗马哲学家的智慧。

    他认为天主教是一种奴性情绪,却对基督教义很感兴趣,而且对基督本人兴趣更大。在宗教问题上,他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他甚至说,在他的国家,“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获得拯救”。这句话,也成了他自己进行所有宽容试验的基础。

    他认为,只要信仰宗教的是正直的人,过着体面、守法的生活,那么所有宗教都是好的,都应该享有同等权利。国家不应该插手宗教事务,而只是应该充当警察的角色,让各教派和平相处。臣民只要顺从、忠诚就可以了,对思想和行为的最终审判权属于“主”。只有“主”知道人的心灵,国王不能轻视“主”,以为“主”需要人的帮助。凡人,往往是在用暴力和残忍,自以为在促进神的事业。

    他在位30年,以绝对的统治,让欧洲第一次尝到了几乎完全宗教自由的滋味。

    心中只要抱着宽容,独裁也没有什么不好。

    想起一句久违的歌词:

    “ 心自由 让自己宽容,没有什么 是真的不朽。”

    世界这么大,爱恨情仇有什么能永久?

    不如宽容,让自己自由不烦忧,也让别人自由享受。

    心自由让自己宽容,没有什么是真的不朽  

    (未完待续)

    好了,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下次我们继续解读《宽容》,欢迎持续关注。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简书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Sep.21 《宽容》5:心自由让自己宽容,没有什么是不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sr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