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了很多有关年味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故乡的年味》介绍了我们老家过去的年味,从腊八节开始农村杀年猪打鱼,打爆米花买年货,放炮仗守岁,春节走亲戚都充满着浓浓的年味。
写了那么多故乡的年味,有一件更有特色的年味却忽略了。农村过年贴春联,大红大喜的春联,更让人体会到欢乐详和,喜气洋洋的春节,更让人觉得农村那股浓浓的年味。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练书法,毛笔字虽然写不出行家的水平,但过年时节写上几副春联,贴在大门两边喜庆喜庆还是可以的。
记得有一年我去供销社买了红纸,拿来笔墨,熬有介事地写起春联来。春联不会写,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对联大全的书,从中抄录几副对联,然后用毛笔在大红纸上书写下来,就当是春联了。
春联写出来了,等墨迹干了后就贴在大门两边。乡里的乡亲们经过我家,对我写的春联都要点评一番,有说字写得不咋的,有说后生可畏,能舞文弄墨将来必有出息。
以前的农村也有贴春联的习俗,农村人多少习过一些毛笔字,会胡诌几副春联,就在年前写些春联张贴在各家各户的大门边上,既增加了节日的喜庆,又让村里有种不一样的年味。
村里的老学究,教书的老师在年底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每天为那些不会写春联的村民写春联,而且都是免费的,他们写的春联规规矩矩,毛笔字也写得好,看起来就舒服。
毕竟,练书法是一项硬功夫,不经过长年累月的苦练,也真写不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来,老学究们一般用工工整整的楷书写春联,那一笔一划非常见功底。
我写的那个春联可以说是四不像,字体歪歪歪扭扭,一看就是初出茅庐者,乡亲们的表扬其实是言不由衷,表面的夸赞而己。我正月去拜年看着人家大门上贴的春联,只要对比一下就高下立见。
年轻就是不知天高地厚,敢想敢干,敢想敢写,从写春联开始。后来又为村里的乡亲写结婚对联,一下子就成了人们眼中的“笔杆子”,这让我有点飘飘然起来。
后来我离开老家,过年时节便不再回去写春联了,可老家的春联年年贴。但是已经不是老学究,老教师免费写的春联,也是买的现成的印刷体春联,贴在大门两边的春联没有那种浓浓的墨香味了。
春联在农村的年味中不算什么,它远没有杀年猪那么重视,不贴春联的农家年味较样很浓,但是,春联的历史却很悠久,它是一种传统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联是一种文化,一种植根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第一副春联开始,春联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过去有,将来也不会失传。贴春联,家家户户过大年,贴春联,家家户户喜洋洋。
快过年了,今年的春联还没准备,是自己写一副充满墨香的春联,还是去买一副现成的印刷体春联。该准备了,贴一副春联增加节日的气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