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备考NPDP(产品经理认证)产生了一些思考,在这里略作总结,恐有思虑不周之处,还望有缘得见此文者不吝指教。
首先给大家介绍两个概念,首先是知识势差。它是指不同的主体在某一时刻对某一类知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优势程度不同,由此产生了知识势差。就像水的势差会导致水的流动一样,知识的势差提供了知识流动的需求或动力。甚至可以说,知识势差是知识管理的源头所在,因为假设所有人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不存在知识势差,那么知识管理也就没了意义。
第二个概念是不确定性。它代表了不同的可能性,它是由于支撑决策的知识、信息等的不充分带来的结果,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不确定性代表着我们的未知。成功的产品开发被认为是随着成本的增加,不确定性逐步下降的过程。心理学家Dugas认为,面对不确定性,人可能会激发出难以忍耐的焦虑感。
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知识势差往往只能降低,无法根除。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势差形成了知识在二者之间流动的内在动力,也带来了二者经济决策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到二者的交互体验。因此,消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知识势差,也是减少弱势方决策不确定性,获得更好的交互体验的过程。根据主要的知识的流动带来双方优势地位的转换,我们大致可以将生产者于与消费者之间知识的流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两大决策。
三大阶段分别为:需求调研阶段、产品开发阶段、销售阶段;两大决策则是:生产者决定是否生产和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
需求调研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者对于(理想的)产品的认知往往不及(潜在的)消费者群体,在这一阶段,消费者群体是知识的优势方(可能仅仅是结构上的优势),而生产者则是劣势方。知识具有从消费者流向生产者的势差,这促使知识从消费者群体流向企业,而企业方主导的市场调研是常见的实现方式。所谓不吐不快,除了响应企业的市场调研以外,很多消费者还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对即有产品的意见,甚至是一种全新产品的创意,比如说社交媒体。
生产者决策。通过市场调研,生产者获得了消费者群体关于产品的需求和理解,这将成为生产者判断产品市场潜力、技术可行性、制造可行性以及是否可以进入开发等关键决策的输入。当然,决策不仅仅依赖于消费者群体反馈,还需要与企业即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进行整合。来源于内外部知识的整合性输入将减少不确定性,进而带来更高的决策效率。
产品开发阶段。进入开发阶段的产品(概念),由于整合了企业和消费者的知识输入,特别是企业在整合过程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知识输入,使得产品的知识内涵大大提升,会使得企业对产品的知识在总量上明显超过消费者群体,超预期和前瞻性的功能设计是这种超越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典型表现。在此阶段,企业必须考虑到与消费者之间对产品认识上的差异将会给消费者接受产品带来障碍:对于陌生的产品、不知道怎么用的产品,消费者的态度往往是保守的。为了消除这个障碍,企业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用户体验设计:如何减少用户学习或降低用户学习产品知识的门槛?
★用户手册设计:如何赋能客户,让用户更容易理解产品说明书的内容?
★宣传文案设计:产品宣传要向潜在客户传递什么知识?
★服务人员培训:如何赋能客服,所有对接客户的内外部人员,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销售阶段与消费者决策。在销售阶段的知识流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产品知识的传播,这是市场推广和扩大销售的一部分;二是收集和响应消费者的(知识)反馈,这是产品售后服务和产品更新迭代的一部分。前者决定了消费者是否愿意尝试购买该产品;后者则会影响消费者重复购买的可能性。
当今时代,产品竞争愈加激烈,而知识是打造产品护城河的核心方式之一。但是产品的知识含量越高,企业与客户之间关于产品的知识势差可能就越大,这就需要通过体验优化和用户培养来解决。如果没能得到解决,就有可能带来后端的客户咨询、投诉压力,而能否规避和化解压力,则需要企业更好地向客户学习和赋能员工和伙伴(员工和伙伴往往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知识流动的桥梁和管道)。
向客户学习、赋能员工和伙伴、赋能客户,让知识在企业和客户之间自由流动,方能做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使企业和客户实现共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