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524642/2968392629d865f7.jpg)
善学者
—— 有感何尚文老师的学习精神
文/吉祥花
阳原作协秘书长贾素芳老师分享了一则故事:她的恩师何尚文八十高龄,阅读英国名著《文明的忧思》时,对该书立论点“星辰在我们头顶沉默,坟墓在我们脚下无声。”不知其含义。何尚文老师不辞辛苦,亲自找她百度查询以求解疑。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八十高龄的何尚文老师追求学习的精神,超越了世俗的力量,他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他不同于“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也不同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迫感。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的追求物质利益劳碌于生意场,倾于居心叵测的心机;有的追求权利奔波于政治场,陷于应酬的泥淖;有的苟于优越的生活,放弃追求精彩的自我,丧失独立思考的精神,人云亦云。这些人都不是善学者,更没有“穷其理”的境界。
现在是读屏时代,在外面我们常常看到广场上、车站、地铁上眼不离手机的读屏人群;在家里亲情的零交流,各自忙着读屏,刷屏,似乎都在“学习”,而关掉手机满脑空空,犹如从歌舞场出来,内心空虚神情茫然。打发闲散时间,排遣内心空虚读屏,没有深度学习研究,不能算是善学者。
网上有一个“007的学习写作团队”,以输出倒逼输入学习,每周以写一篇文章为作业,违规者出局。他们阅读学习目的只是为了打造个人品牌,通过写作实现财富梦想,试问这样的学习哪里还能找到读书乐趣,不能算是善学者。
考学时,无数学生曾经如古人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捧卷苦读。而当踏入社会后醉心于追逐名利,把学习当做无用功,丢弃书本,完全脱离读书学习生活。行走在繁华的街道如穿行在一条黑暗的隧道,眼前黑茫茫,不知尽头;身置花香鸟语的花园,感受不到清脆的鸟音,沁脾的花香,内心满是烦忧和焦虑。只为功名学习,没有把学习做为一种人生修行,不能算是善学者。
什么样的人是善学者呢?古人有之,今人也有之。
北宋文学家苏轼命运多舛,“奇幻漂流”一生。他面对官场贬谪,困苦环境,乐观旷达、豪放豁达。贬谪密州,离乡背井,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词作:《江城子》、《水调歌头》;贬谪黄州,生活拮据,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贬谪惠州、儋州,草木稀疏、荒凉戈壁,他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绝句:《食荔枝》。苏轼人生低谷时,生活困苦,远离亲人,惟有书卷香浓,浸润灵魂,保持思想活力,滋养浩然正气。当时文学家欧阳修赞苏轼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可独步天下!”苏轼捧卷读书与贫富无关、与名利无关是善学者。
杨绛先生在失去丈夫、爱女之后,九十多岁时回忆同亲人共度的美好时光,用悲而不伤的笔调写成《我们仨》一书。让我们透过温暖的文字走进一代文人的家庭,他们幸福美满的生活成为现代家庭多变的典范。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在人生美好的青春年华时期,他们畅游书海,汲取营养,丰富人生;在文革时期,他们只做纯粹的学者,不参世事,潜心书籍,完成自我修行;平淡的日子里,踏实工作,不求名利。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借鉴的名言警句,而他们的一生何尝不是后人学习的孤标呢!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是闲情还是忙碌,善学者对学习充满热情,感知快乐,觉悟修行。
何尚文老师,用一位普通文人的情怀关心社会。八十多岁阅读《文明的忧思》探寻当今社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把自己的情怀融入社会、国家,是一种家国情怀,以小我之心抒写大我之情,不就是一位纯粹的善学者吗?
新时代赋予读书学习以新内涵。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学习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可以获得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
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与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可谓是真正的善学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24642/3f290f3b49fe95b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