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记载的一件很重要的历史事件,春秋三传都做了解读,当然以《左传》最为精彩,公羊和谷梁更侧重解释议论,对情节几乎没有描述。而《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当属名篇,独特的行文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完整的叙事结构将这一历史事件中的当事人生动可感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清编《古文观止》将其置于首篇,足见其文学价值所在。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大概高中时期,当时的思维比较简单,对人和事往往会直接得出非黑即白的结论。反派当然是偏心恶毒尽失母仪的武姜和骄纵贪婪觊觎君位的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的结局是注定的。然而,郑庄公在我印象里却是一位仁义的君子形象。
对郑庄公的评价,《公羊传》与《谷梁传》的否定态度相当明确,“大郑伯之恶也”,可以说是非常直接了,谷梁的责备也毫不客气,评庄公“处心积虑”,对郑伯的责备更甚于段。《左传》擅长用事实说话,沿袭了春秋笔法,小小地讥讽了一下郑庄失教于弟,对段出奔实情语焉不详,曲意回避。但对于事件的性质,三传意见是统一的,都通过“克”表明了这是一场不义之战。
春秋无义战。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继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及平王东迁之后,王室权威日渐倾颓,上下失序。不仅诸侯国之间结盟称霸、恃强凌弱、征伐不断,就连王室与诸侯也失去了信任,诸侯国内部也是“兄弟阋墙”,《周郑交质》与《郑伯克段于鄢》就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缩影。
如今再读,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何妨做一点有益的探究?
其一,政治中的郑庄公。如果仅仅从政治韬略和战略眼光的角度来看郑庄公,其不失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左传》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庄公不仅对武姜和共叔段的篡国阴谋有着清醒地认识,更是早准备下了应对的策略,时机成熟,当机立断毫不手软。第一步,“将取之,必先与之”。面对武姜和段不知厌足的索取和挑衅,他步步退让,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最初,武姜为段“请制”,制,作为战略要地,庄公当然不能给,但是他以地势险要又不吉利为由婉拒了母亲,但武姜改要同样为郑国大邑的京邑,这次庄公给了,封其为“京城太叔”。段不仅明目张胆地“都城过百雉”,其都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国都,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大夫祭仲进谏提醒,他看似无奈地说了一句:“姜氏欲之,焉避害?”,对于祭仲早下手除掉共叔段的建议,他并未予以否定,“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说明他对段的结局早就了然于胸了。第二步,欲擒故纵,诱敌深入。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疯狂地扩张,心直口快的公子吕早已看不下去,直言要么拱手相让,要么除掉他,庄公却说,不必着急,他会自取灭亡的。接着共叔段不仅占领了西鄙北鄙,而且的势力已经大肆扩张到了国都附近的廪延,“不义不昵,厚将崩”,庄公仍然不动声色。此时,段谋反之罪尚未坐实,庄公出师无名,能容难容之事,可见其城府第三步,相时而动,师出有名。当共叔段厉兵秣马与武姜里应外合之际,也正是庄公下手之机。果断出兵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直至段出奔共,以势如破竹之势,摧枯拉朽之力赢得了这场战争。其情报之准确及时,出兵之迅速,战术之高明,不难看出这是郑庄公布局已久的一盘大棋。
其二,人伦中的郑庄公。第一,兄弟亦是仇雠?《左传》:“段不弟,故不言弟”,“称郑伯,讥失教也”。段的不悌自不待言,不仅自幼被母亲宠溺,还被挑唆争夺世子之位。公元前743年庄公即位,姜氏与段的簒国野心更不加掩盖了。虽然只是“京城大叔”但无论是势力范围还是军事力量都可以与国君抗衡,更何况还有母亲作为内应。一个在家庭里处于弱势的兄长又如何教导被宠溺坏了的弟弟呢?从即位到克段于鄢,他忍而不发22年之久。将失教的责任归咎于郑伯是否有失公正?将共叔段驱逐奔共之后并没有继续追杀,并且在《郑庄公诫饬守臣》中,庄公主动提到自己尚不能与弟弟和睦相处,故而不适宜占有许国。显示他对段还是心存手足之情,只是段不义,他也是无奈之举。第二,“母子如初”,只如初见。郑庄公与母亲的亲子关系从来没好过,他作为嫡长子,却因寤生而倍受亲生母亲武姜的歧视和厌恶。幼年已是不幸,作为法定继承人的位置,又差点被母亲“废长立幼”的阴谋算计。有母如此,在他把姜氏赶到城颖时,说出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话,也是发自肺腑积郁已久的恨。毕竟,那是母亲,庄公后悔之际,识相的颖考叔献计使母子在隧道中相见,一幅其乐融融的温情画面中,“母子如初”。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疏离和生死殊战,“初”,里面还有几分是真情?是冰释前嫌还是政治需要,也许只有当事人清楚。但《左传》在最后大大褒扬了颖考叔的孝道,施及庄公,不但惩罚了姜氏,还留下一个孝的名声。
郑庄公在位43年,一生功绩辉煌。特殊的身世造就了他理性冷静的性格,造就了他超强的忍耐力,使他在内外纷杂的局势面前洞若观火。他深谙谋略,精于权术,内政外交游刃有余。繻葛之战射伤周王,打击了周王的威信,又以尊王之名去探望受伤的桓王,实现了对周王室力对抗又控制的目的。周郑交质,虽然背上了“无信”之名,但即使是周王对他也是畏惧三分。他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削弱卫、宋、陈、蔡四国,消灭了许国。《郑庄公诫饬守臣》就记录了伐许的过程,其中最有名的当是郑庄公对许国守臣的两次训诫,训诫之词,深谋远虑,甚至被史学家高度赞扬“于是乎有礼”。凭借他过人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外交才能,庄公从一个“弱者”成长为一个强者;郑国这个不占地利夹缝中生存的小国,被他经营成为春秋时期显赫一时的霸主国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