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页的书看了306页,这也算小小的突破了,呵呵!
自从上教练技术体验了十几次去感召一个人,到连续打卡,再到连续写思想日志,现在日日读书分享,我在一点点收获着刻意练习带来的进步。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慢慢进入潜意识!
昨天,一位同学给我指出一些我没做到的部分,我在感谢她支持的同时也做了个觉察,我还是很欣赏自己的进步的,因为原来诸多做不到,现在做到了,呵呵!
心理的成长是需要过程的。读《佛陀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小和满,世间大道只略知一二,还有太多需要探索的。我们不仅是要臣服于每个生命,同样要臣服于世间万物。
【读后感悟】
一、活在当下,关注存在,眼里心里有物
对于自己从前的记忆我总觉得不是很多,有时候朋友或家人聊起我们一起时经历的事情,我常常想不起来。我一直觉得是自己记忆力不好的原因,今天才知道,是因为我没有活在当下,我的身心没有专注于那一刻,以至于我看不到自我、他人、情境的存在。
就在刚刚看到一篇清洁房间的文章,文章里以独特的角视告诉我们:
清洁房间是一件有爱的事情,带着爱去做清洁,我们很容易活在当下。同时还能发现很多秘密,例如灰尘的不同和主人的病是有关的,甚至灰尘可以预报一个人的离世时间。
推荐大家阅读清洁房间的灵性意义:和家建立真正的关系
我自己原来是做注意力培训的,看来需要修炼一下自己了。
我想的方法有:
1、关注呼吸和意念;
2、拿出训练卡来每天训练几次;
3、观察人或物。
二、看待问题的角度决定了做事情的成果
佛陀的弟子问他:那么多的教派学术理论应该遵循什么呢?
佛陀说:“接纳那些符合道理、有贤德者支持,兼能在修行中带来幸福与裨益的教理;放弃那些不符合道理、没有贤德者支持,而又不能在修行中带给你幸福与裨益的言说。”
在没有看佛陀的答案之前,我也回答了这个问题:遵从内心的声音。
看完之后迅速有一个觉察,我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更多的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佛陀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站在他人的角度。
这就是区别。
这一刻,我的心里是有一些难过。一个小小的对比让我真实的看到自己的内心状态。
要做到利他,光意识上知道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多多的刻意练习,多问自己:这样做对方的感受会怎样?
三、随时随地运用人事处教育。
《佛陀传》这本书里,佛陀用大量的人事物来阐明他悟到的真谛,把人事处用到了极致,是“微教育”的典型应用,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看到河上飘着一块浮木,佛陀教化他的弟子说:这块浮木
如果被河岸阻顿,就是被六根六尘所纠缠;
如果它下沉了,就成了欲念和探求的奴隶;
如果被沙洲所阻碍,就是为了私欲而忧虑;
如果被人拾起来,就是迷失自己于散乱之中,与损友虚度时光而不事修行;
如果堕入漩涡,就是为五欲所困。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
如果从里面枯烂,就是过着虚伪的生活。
太精辟了!
其实,我们只要体验生活,就会发现有很多道理蕴藏在其中。生活、万事万物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四、临终关怀-安详幸福的离开
父亲是2014年去世的,至今我都记得父亲去世前对我们的不舍和留恋。可惜我们不知道怎样安抚将要离开人世的父亲,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每每回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表情,心里都会特别难受。
临终关怀真的太重要了!
佛陀亲自送走了他的父亲和一位尊者,为我们送别即将离世的人做了很好的呈现。
临终的人最希望的是什么?
1、聆听
他们一定有很多想说的,这时我们必须是一个最好的倾听者。
2、引导他们说出遗憾、担忧、悔恨、苦恼
临终前如果他们能说出自己的悔恨、遗憾、苦恼,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解除这些心魔带给他们的束缚。
3、解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让他们看到生命的延续,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今天的离去是另一种方式的开始。
总之,让即将离世的人把死亡看成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消失,会让他们感觉到安详。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如果看到的朋友有更好的方法请留言给我,感恩您!
我在想:如果我离开人世前,我想听到什么?想看到什么?也许别人也是一样的呢?
感恩伟大的生命!感恩生死轮回!没有始也没有终,那是一种灵性的重新组合。
读《佛陀传》让我不断的想到林青贤院长,想到我们爱自然生命力体系,想到全国6000多名亲子导师的成长之路,想到在前沿不断的传播爱和幸福的各位导师,真的很像佛陀和他的僧伽团队。
感恩所有为了人类幸福而奋斗在各个领域的奉献者们,世界将因为大家的存在而更加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