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简书这个大家庭里,有许多初学者吐槽,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提高自己作品的质量。
于是,一些文学大师就告诉他们,不断地写,天天写,以数量来堆质量。认为创作的作品数量多了,作品的质量也就上去了。
在这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多练习,就能有效的提高作品的质量。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第二种情况,文学大师们认为,初学者只有尽快加入各种写作训练营,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最近,在简书里经常看到这样的作品。内容一大堆,但理不清作品的脉络,看不出作品的走势。
特别是散文,罗列了一大堆素材,文笔追求华丽词藻,篇幅也很长。
但你从头读到尾,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家。甚至,你把握不住创作者的主旨,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倡导什么精神?
总的来说,并没有做到形散而神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
有些初学者,搞不明白文学家和创作者的关系,对文学评论家也不是很了解。只知道盲目崇拜,人云亦云。
一句话,这些人,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主张,也没有自己独立的创作意识。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文学家,什么是文学创作家,什么是文学评论家?
一般认为,文学家就是在文学方面做学问的人,可以简单称为学者。主要是研究文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文学创作的理论、方法。
文学创作家,简称作家,主要职责就是从事文学作品的创作。
文学评论家,就是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评论。其依据就是文学家所研究出来的文学创作理论。
为了形象地说明文学作品的创作理念,我们不妨将文学创作当作房屋建造。写文章就如同建房子。
我们要建造一座自己满意的高质量的房屋,首先我们得学会如何建造房屋。
我们不妨先看看别人的房屋是如何建造的,美不美观,美在什么地方,如果自己要建房,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我们不妨尽可能的多看几家,几十家,上百家…然后,找出其中质量高的,适合自己的。再细细品味,归纳总结,吸收经验。
这就是我们阅读的范畴,也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和方法。
我们并没有参与到别人的建房过程 ,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吸收了一些经验,但我们并没有进行实际操作。
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实践,用以检验自己的建造水平。这就是我们必须进行的创作工作。
在我们建房的过程中,许多人会给我们提出各种不同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别人的主张呢?
主要还是看看,什么样的主张最适合当下的自己,是自己的,还是别的其他什么人的。谁的主意最符合自己当下的现状,我们就听谁的。
事实上,自己通常才是最了解自己实际情况的那个人。
印度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对爷孙赶着一头毛驴出城回家。起初爷爷牵绳孙子骑驴,路人见了纷纷谴责孙子不孝。于是,两人互换了位置。
下一批路人则纷纷指责爷爷不心庝自己的孙子。于是,爷爷下了驴背,与孙子一前一后陪着毛驴走路。
再下一批路人见到这样的情况出现,纷纷嘲笑爷孙俩愚蠢,有现成的毛驴都不懂得节省力气。于是,爷孙俩一起乘坐在驴背上。
这时又来了一批人,纷纷指责爷孙俩心太狠,没有爱心和同情心,不懂得爱护动物。
于是,两人一起下了驴背。爷爷叹了口气,不无讥讽地对孙子说:“看来,咱爷孙俩得费点力气,把这头毛驴抬回去,才能令大家都满意。”
真的能令大家都满意吗?当然不能。
听了这个故事,你应该懂得如何选择了吧!
至于你的房子最终建得好不好,还得经过验收。若是合格,才有买主和市均。
如果房子是建造给自己住,那么,你自己满意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