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北大教授: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北大教授: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作者: rebacca何 | 来源:发表于2016-06-11 23:08 被阅读833次

    前几天,一个有孩子的朋友联系我,说他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特别的贪玩,不知道怎么办,想让我帮忙给推荐一些书籍,能让他的孩子养成从小爱学习的好习惯。

    其实,从小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就是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从小读书,作为中国人,肯定都要是从中文书读起的。这就不得不说学习语文的事情了。其实,要是一个人从小就爱读书,那么这个人的语文一定不会学得太差。语文本来是一门特别基础的学科,可是语文所处的地位也实在尴尬,学生不喜欢但又不得不学,痛苦挣扎却又不得其法。以致于越学语文觉得厌烦,越觉得无用。可是我们应该明白: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作为一个中文系的人,对于我自身的处境我也甚感尴尬。大学的时候,有次别人问我:“你学什么专业的啊?”我回答:“中文系啊。”他特别自然地就接了下一句:“那你真幸福,能天天看小说,不用学习。”当时我心中真的是万千草泥马呼啸而过,但是也只能笑笑说:“还好,只是有时候需要读小说而已。”但是有天很偶然的看到了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给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觉得他说的话,很好的给中文系的学生正了名。这句话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一辈子的教育取决于语文。

    1、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很重要

    陈平原教授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毕业之后,因为学的是师范,所以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培训机构当语文老师,发现我们对于语文的教育思路真的有些偏差,我不想以我浅薄的知识来评价教育,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真的有太多不喜欢语文,或者是虽然不讨厌语文,但是却不能准确地使用本国语言。我有一个很爱学习的女学生,她学习成绩很好,语文也不差,但是老是找不出来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她不是一个个例,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他们普遍都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会进行阅读和写作。结果可想而知,阅读和写作永远是他们翻越不了的“两座大山”。

    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

    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

    2、“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高中的语文课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缺几堂语文课好像也不会衔接不上。可这正是中学语文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读了《雨巷》,就想看看那个打着油纸伞的江南姑娘是如何在雨中“享受”的,我们很多人之所以会去某个地方旅游,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没去之前已经读过关于那个地方的文字,那些文字深深打动了他们,让他们心生向往。在没有照片出现之前,人们对某一个地方向往,全倚仗着某些有生命的文字的舞动“引诱”着人们。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

    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

    3、“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并不截然对立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教过语文,你就会发现,这句话所说非虚。我有个学生,是典型的“好学生”,每天都特别认真的学习,可他从不主动鞋语文作业,都是拖到了最后给语文留一个“落脚之地”在十五分钟之内完成,所以他的语文一直是我的“心头之忧”。一点都不想阅读,没有积累,语文如何能学好?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

    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

    4、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陈平原教授曾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为什么要“多读无用之书”?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我初中的学生,有很多连教科书推荐的名著都不读,只看故事梗概,觉得和考试无关的东西从来不看。语文学习,如果不阅读经典名著,如何理解别人的思想,只是背的话,即使套路再熟,言之无物又怎能考好语文?更不用说学好语文了。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5、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

    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陈平原教授说:“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和人交往,公文写作,这个我深有体会。领导有时会发言就让我给他写发言稿,发言稿写完有次领导特别不满意,把我狠批了一顿。然后我才明白我没有把领导想表达的意思很好展现出来,导致他被上司批评。所以说语言表达、公文写作、会议发言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我们很多人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大教授: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jj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