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关注一个人,起因可以很纯粹。
武志红曾经患抑郁症俩年,他坦承这一点,就成了我关注的起因。
不是审丑效应,总觉得,一个能独自走出来的人,对他人的体悟,不说一定变得深刻吧,独特肯定会有。
追踪过他的几篇博文,没有深入下去,权做工作时间调剂的小菜。
在最低谷时,也曾动念去他的诊所看看?
在我接触心理学这个词的年代,好像全国优秀的心理医生,也就那么俩个。
后来随机缘流转,自己的问题慢慢解决,武志红越来越走出视线。
巨婴国一书被禁,反到成就了我跟这位不怕暴露自我情绪的感性心理师的终极相遇。
这是我读完的唯一一本心理研究方面的著作,在此不称呼它是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一方面是此书讲解确实很通俗,我这种心理学小白也能读进去,但是比我心里预期的心理学大师的玄乎乎的大部头差了那么些意味,再一来,书里的巨婴理论确实是原创,可是读来又觉得不够成熟,或许十年后,武志红可以更加完善它,我也有机缘读到它,那时再来称呼它,不错,心理学巨著,岂不快哉!(可见自恋是个普遍病症,我的称呼于它于武志红其实没有啥实际价值…)
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正反双方的交战已成白热化,干脆一篇评论都没下,直接开读,看看我的第一直觉会怎样。
武志红的感性依然随处可见,好处是拉近距离,不好处是有时候会失之偏颇。
读书会上,叶子的提示恰到好处,心理学本来就很难单纯用对错来界定,所以才产生了那么多流派。
个人领悟:如果硬要苛责武志红,要求他全面正确,可算读者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读书会上王军老师提到了成人意识,反证到自己身上,忽然很满意阅读时所持的心态,哪怕读得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且是业内大咖级的人物,也保持了不偏不倚的观点。
一本书,带来新的认知和反思反证,正常,没有哪位作者是全知全能的神,况且:
好似跟刚刚读过的南怀瑾大师解读金刚经第七品的一节相印证。
佛今天教导说空,明天教导说空不对,这部经里强调不执着,大约另一部书里告诉你,你的不执着其实也不对。
那么到底佛陀是不是在耍我们呢?
南大师解读,佛陀讲究因才施教,因势利导,所以才有看似矛盾,其实和合的诸多经典。
上千上万种法门,不过是佛陀的慈悲,为世间众人选取而做,不必修了这种瞧不起那种,修了那种就觉得自己傲视群雄。
说远了,拉回到成人意识。
讲个个人小经历。
小时候,我很佩服老爸,觉得他挺宽容,也不媚俗,专心干好自己的事儿,就是,那种稍微有些清高感的人吧。
进入社会,见识了各色有本事的人,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因为他是众人眼中绝对的失败者。既然别人瞧不起他,他又没给我们带来实际利益,我慢慢心底开始瞧不起他。
当然很痛苦,为人子女,先天性的那种纠结痛苦。
后来跟堂姐聊天,说到自己心理问题的诱因,我竟然也好意思说出了这个痛点,大姐当即就反问,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爸爸是不是够好?我回,可是别人都觉得他不好。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大姐的震怒,你自己呢?你是成年人,应该有负担起自己的意识。父亲在你心里是怎样的人,才最重要。
一瞬间,我找回了对爸爸的敬爱。
成年意识,在书里媒体中,我跟这个词相逢多次,不经事,没有当头棒喝,恐怕这辈子入不了心。
那个体会不到接纳的小妹妹,不要急,时间大概会给予一切,只要你带上觉知,不停探索,寻找,尝试。
以上,读书会加读书小小心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