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有八陉,沿太行山自南向北依次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晋郭缘生《述征记》:“太行……第四滏口陉,对邺西。”滏口陉在夹缝中生存,蜿蜒曲折自成一径。“是太行八陉中地势起伏最小的。”地质学家说,“它实际上是把长治、潞城、黎城、涉县这些太行山里的盆地给串联起来了,也因为有了一连串的盆地,所以几乎感觉不到很大的地形反差,就穿过了太行山主脉。”滏阳河依陉而铺,穿山而流。从河北前往山西的人们,从滏口关西行,经西纸坊村、彭城、义井、和村、磁山,再经涉县向西到达滏口陉西端东阳关(又名壶口关),最后进入山西腹地长治,进而抵达太原。作为太行山东西交通咽喉之一,滏口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烽火不息。后世有人因历史的原因也把它称为“邺并古道”。这条道路早已开通,史书上所载早期的黎、潞国等史实,透露出滏口陉的存在。以后有在晋国为卿的赵氏家族,利用这一通道经营邯郸,建立自己的飞地。之后,公元前491年,齐派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八邑”(《左传》)。壶口在哪里?杜预注言:“潞县东有壶口关”,唐《通典》:黎城县下“有壶口故关”。国夏所取壶口在今黎城境内,其进军路线必然得走滏口陉。这是文献中关于滏口陉最为清晰的一次记载。此后,滏口陉明确地现在众多典籍中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代。赵国先后在位于太行山两侧的中心城邑晋阳、邯郸建都,赵国控制利用的是滏口陉,滏口陉就是沟通这两座都城的重要通道。因邺城距邯郸较近,赵国前、后期的此段道路可视作并邺道之先声。道上的主要路段如滏口、井陉、壶关、平都城等,可见于记载。后来赵国又消灭中山国,夺得的第五陉——井陉。滏口陉也有着椎心泣血的记忆。当赵国障碍秦国称霸中原时,两国在滏口陉通向山西之间交战一百多年。到战国末期,先是赵国老将廉颇引兵出滏口陉越太行,屯兵长平(今高平市),以备秦军来攻。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替廉颇。赵括主动进攻秦军。秦昭王暗用白起为上将军,白起佯装战败溃退,以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部队突袭赵军后方,截断赵军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秦王则亲自率领全国十五岁以上的壮丁上阵,占领滏口到高平(长平)一段,并遮绝赵国救兵及赵军粮道,赵军没有了战斗力,大败。白起斩杀赵国士兵及上党民众四十五万,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对抗。从滏口陉西出东入的四十五万经过“胡服骑射”训练的赵家精锐部队最终成为不归之师(此战我在以前的文章《定林寺》里细叙过)。汉末,邺城崛起为河北新的区域中心,伴随邺城地位的上升,并邺两城的联系随之频繁,完整的并邺道形成。东汉建安年间,枭雄曹操在隆冬数九寒天,冰天雪地之际,再踏滏口北上,翻越太行山,到山西讨伐壶口关守将,袁绍文韬武略的外甥高干,仅只三个月高干败亡。曹操深感行军的艰难,将士们的辛苦,感慨前线战事,希望尽快平定并州,提笔吟诗《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奚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我是在1963年第一次看到父亲抄写的这首诗,开始的几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使我一直以为曹丞相是行进在太行羊肠坂道。去年自驾游太行第二陉“太行陉”时,路过”碗子城”旁的“羊肠坂道”,以为是与曹操同行此路。这次自驾回来后来查阅资料,看到各家注者得出都是曹操行进在“滏口陉”的结论,看来我们必定是同行于“滏口陉”了。以后,滏口陉就成为河南省与河北省交界的滏山之间的重要隘口,从燕赵腹地,途经磁山、响堂、潞城,通往长治的通道,直探华北大地。魏晋北朝时,邺城与晋阳各自扮演着黄河以北重要的中心角色,并邺道成为用兵、移民的关键线路。在这里除了百姓正常交通,也发生多次让英雄留名的战争、北魏武泰元年(528年)葛荣造反,“众号百万”。北魏权臣尔朱荣率精兵七千,“马皆有副,倍道兼行,东出滏口”。尔朱荣潜军滏口陉山谷,命督将每三人为一处,每一处率百余骑兵,一字排开,扬尘鼓噪,迷惑敌人,又用人马互相逼战,每人袖木棒一根,不以杀头多少记功,而以木棒打马,腾逐陷阵。令下,尔朱荣“身自陷阵,出于贼后,表里合击,大破之。于阵禽葛荣,余众悉降”。此战,尔朱荣平定了冀、定、沧、瀛、殷五州,也印证了“得太行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尔朱荣率七千精骑兵,马有副,一万四千匹战马过滏口,多大的阵仗!北魏永安三年,高欢时为尔朱兆部将,高欢借口并、肆二州霜旱,请求到太行山以东去“就食”,解决吃饭问题后马上回来。得到批准后高欢即率领葛荣故旧部、原六镇流民军二十万人离开晋阳,向滏口方向进发。“将出滏口,倍加约束,纤毫之物,不听侵犯。将过麦地,神武辄步牵马。远近闻之,皆称高仪同将兵整肃,归心焉。”二十万人出滏口,浩浩荡荡,纪律严明,多大场面!......说到这个时期,小学上历史课,讲到西晋末年时,记得当时的史地老师樊老师(名字忘了)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时期,主要是五胡乱华引起的,一下半下讲不清,你们也记不住。只要记住朝代的顺序是“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我们汉人的政权就行了。从此我的历史知识在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就紊乱了。虽然后来自学了许多,但是不系统、基础知识很不扎实,且有不少生僻字而记不住。前些日子到滏口陉自驾游,算是实地感受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稍微系统地恶补了这一段的历史,东晋时期,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不断入侵北方内地、先后建立十六个国度,你争我夺,相互争战不已。公元423年,鲜卑拓跋族为主的北魏统治者,统一了北方,定都平城,此时营造了“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主要洞窟的石雕造像即在六十多年(460-524年)的时间内建成,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到了公元485年北魏中期,一代雄主孝文帝又颁布了均田令,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了进一步稳固和扩大统治,他还提倡思想解放,带头学习汉族文化知识,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与汉族通婚,并且做出了迁都洛阳决定。迁都洛阳之后,下令改穿汉服,一年后他又下令改去鲜卑姓氏,按一元复始的讲究,以“元”作为作为全国第一姓,自己首先改姓元。并且大规模营造龙门石窟,又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现了历史上的北魏盛期。孝文帝铁腕推行的汉化改革,使社会风气改变:汉文化成了北魏社会的主流文化,要想进入上流社会,就得学习汉文化。而对于那些守旧的、拒不改革的贵族、皇室成员,孝文帝甚至直接下令处斩。当时在北方防御柔然的六镇军人,不管来自什么民族,其生活、习俗都是高度鲜卑化的——他们的生活和习俗,与北魏统治者推崇的汉文化相背,汉化改革的结果使六镇军人的地位急剧下降。此时孝文帝英年早逝,留下了六镇这个潜在的大矛盾。继任者仍旧推行汉化,不久,便爆发了“六镇起义”。六镇军民起义前后,由于歉收等原因,其他民众也纷纷起义对抗北魏政权,北方又乱了。这个时候,驻扎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尔朱荣出面平定了各处叛乱,并带着自己的军队进入首都洛阳。尔朱荣认为,向往汉文化的贵族、大臣是北魏动乱的根源,解决动乱的办法只有:杀光他们。于是,尔朱荣把洛阳城里的高官显贵一次性全部杀光。幸存下来的北魏上层官吏、皇室成员,自然都痛恨尔朱荣。而此时,天纵英才的高欢出现了。高欢,小字贺六浑,原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因祖父高谧犯法,移居怀朔镇,于是出身怀朔镇兵户之家。高欢虽是汉人,从小就生活在六镇地区,长期和鲜卑人生活在一起,与鲜卑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他也一向以鲜卑人自居。唐代史学家记述:神武(即高欢)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他行军打仗、发号施令,几乎全用鲜卑语。六镇起义爆发后,高欢先后参加了几家起义军,对抗北魏政权,直到尔朱荣出现,高欢知道打不过,选择了降附。但是他悄悄地与尔朱荣划清界线。尔朱荣杀光洛阳官吏后不久,被北魏孝庄帝刺杀,之后孝庄帝又被尔朱荣部下所杀。尔朱荣死后,高欢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说服六镇军民,跟着自己打天下。他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没过几年,高欢击败各路诸侯,公元531年六月起兵于信都,翌年攻入洛阳,推翻尔朱氏集团,拥立孝武帝元修。公元533年正月,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渤海王的身份控制北魏朝政,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颇有当年魏武曹操的雄风。他遥控着东魏朝政,专权十六年之久。高欢成为大丞相时,不到四十岁;公元534年,整个北方都听高欢的,除了宇文泰外(以后另文细说),宇文泰还拥有从高欢这里逃过去的北魏皇帝元修。当初,高欢拥立元修为帝,是要“挟天子”,现在天子跑到对手那里去了,很简单嘛,换一个皇帝就行。公元534年底,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同时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高欢自居晋阳。北魏由此开始分裂。后世把东边的高欢集团称作“东魏”,把西边的宇文泰集团称作“西魏”。东魏、西魏对立的局面持续了十多年,直到公元547年,东魏率先作出改变,高欢病逝于晋阳家中。他的次子——高洋,于550年登基称帝,年号天保。正式取代东魏、建立北齐,追尊高欢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被改尊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为了解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日渐严重的胡汉矛盾,以高欢为首的统治集团在东魏建立之初,建立了“邺城—晋阳(太原)”两都并存的两都制,即以邺城为上都,晋阳为下都,两个政治中心的结构,时人率以“并邺”并称,皇帝与霸府分驻两都,就使得统治者频繁往来两地,高氏家族与百官、军士、僧侣等人年复一年地往来其间,并邺道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繁忙。据统计,高欢一生之中通过滏口陉往返于霸府晋阳与都城邺城之间,共有八次之多。高欢去世后,他的遗体仍是从晋阳经滏口陉运回邺城安葬。高洋称帝建立北齐后,继续加强别都晋阳与首都邺城的沟通,高洋在位十年间,往返滏口陉达十余次之多。东魏北齐存在的四十三年中,高氏执政者在并邺道上往来三十七次,驻跸晋阳约二十九年。北齐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穿梭于晋冀豫,滏口陉成为二都之间往返的通道,此时并邺道的政治、军事功能得以极大的彰显。 高欢以晋阳霸府遥控邺中。为适应高氏巡行,东魏北齐必然会对并邺道进行整修。从徐显秀墓的壁画看,他出行的依仗随行人员大约是九十六人,而皇家出行,随行必定不限于八九十人,所以当年的山巅大道一定需要拓宽平整,有记载说:北魏曾“发卒万人治直道”,路旁还“列树青松”;平时“官员乘驿赴邺,五日亦可到达”《北齐书·高德政传》,紧急情况下,“晋阳至邺才三日。”山道能有如此速度,想必修凿的尽可能的平坦宽阔缓直。为了保证高氏统治集团在邺、晋之间的行进,他们不仅修整了山巅河谷中的道路,并在邺道沿途还修建了一批各种行宫、寺院、仓库及军事等设施,以满足高氏帝王沿途驻跸、经停、禅居之所。两都的人员与信息的往来,还需邮驿系统的维系,官员如遇要事需往返,史籍中常提到大臣“驰驿”往来两都,沿途一定的设置驿站,现在仍有驿站名称的地名有高阳驿、武军驿等。而且还修建开凿了大量的石窟,修建庙宇,既为献佛;也为往来商旅、行者提供行憩居所。可以肯定的是:浩荡的巡行一定是地方上的负担。作为两都大道,并邺道的繁忙持续了近半个世纪。隆化元年(577)北周围攻晋阳,齐后主经并邺道“走度太行”,长达43年的巡行活动就此终止。北齐亡国的三年之后,北周的实际控制者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担心北方的政治势力以邺城为中心反对自己,于是下令,把昔日的北齐首都一把火烧了个干净。邺城被毁,作为整体概念的并邺道不复存在了,但滏口陉还在,它还继续承载着百姓人生。并邺古道是从邯郸向西,越过滏山之后进入太行山脉,紧接着滏口陉分成南北两支:南路横跨浊漳河进入长治盆地,然后沿西北方向走出山区;北路顺清漳河逆流而上,经过漫长的山路之后到达太原盆地北部。东魏、北齐时期的邺晋之间的交通也是以滏口陉为枢纽,大致分为两条道路,一条滏口道东线道,由滏口陉西北行经太行山黄泽关,到左权,经榆社或和顺,到榆次,达太原,今318省道穿行其中大部分路段。一条滏口道西线道,由滏口陉经黎城附近之壶关,过襄垣,达太原,今102省道穿行其中大部分路段。广义上的滏口陉是山西省长治至河北峰峰这一线。真正的滏口陉,其实就是河北鼓山与元宝山(神麇山)之间的这一段。滏口陉有东西两个陉关,西边是黎城东阳关,东边是峰峰滏口关。东阳关又称皇后岭,原有关门与关墙,现已不存,我们找寻很长时间,只找到一截古老的关墙。西边的滏口关的关门则保存完好,关门上建有一座楼阁,又称玉皇阁,始建于明代。据说是太行八陉中仅存的关口建筑。2023年4月24日至4月27日我们(节减、老姚、老潘及老山羊)的滏口陉之行自驾游,主要行走的是广义上的滏口陉。我们并不仅局限于游览陉路山道,而是一游滏口陉,陉道、王金庄梯田、石板村、圣福天路、老井村等,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二游沿途的文化积淀,响堂山石窟、北朝博物馆、玉皇阁、东阳关、边墙、磁州窑等,感受历史的厚重;三游红色遗址,左权麻田、涉县赤岸村、129师、八路军总部、彭德怀的故居与菜地、左权的墓地、十字岭遇难处、南艾铺村、响堂铺战斗遗址等,汲取精神财富。现在回过头看,除了时间嫌短暂观览仍留遗憾外,基本上达到目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