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琅琊榜》这部小说,从连续剧到小说。上周表达了我喜欢它最起初的原因原由,这次,随着听有声小说里情节的深入,我更明白了自己喜欢它的深层次原因。
下面这个场景,是两个发小、好友在闲聊,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却值得反复、仔细地品味:言豫津和萧景睿作为观众之一,围观了一出死囚闹剧“大戏”后:

言豫津:“吏部和刑部首脑同谋联合起来换死囚,都是六部首脑,真够龌龊的。从什么时候起,朝臣变成这个样子的?这样的朝臣协助君上治理天下,天下能治好吗?”
萧景睿低着头,沉默半晌,突然道:“能都怪朝臣吗?君者,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如今在朝中为官,坦诚待人被敬为天神,不谋其心被视为幼稚——风气若此,何人之过?”
他此言一出,倒把言豫津惊得闭不拢嘴,好半天方道:“你还真是一鸣惊人!我当你素日根本不关心朝局呢,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嗯,请受我一拜。”
萧景睿:“少打趣我了!再说这话也不是我说的。我只是越来越觉得,他说的对。”
言豫津“谁?”想了想,迟疑地问道:“——苏兄?”
“我们之前同行,一路上什么话题都聊了。这是有一天晚上谢弼睡了,他和我秉烛夜谈时所发出的感慨。唉,我真不明白,苏兄既然有这样的理念,为何会选择誉王?”
“大概,他也没的选吧。”言豫津耸了耸肩,“太子和誉王,有多大差别?”
萧景睿点着头,神色有些无奈:“苏兄曾经说过:立君立德,君明臣直方为社稷之幸。待民以仁,待臣以礼。非微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仁。时时猜忌,刻薄寡恩的君上,有几个成得了流芳百世的明君、贤君?我想苏兄的痛苦,莫过于不能扶持一个能在德行上令他信服的主君吧。”
言豫津的眸光微微闪动,想要说什么,最终又没说。手指拨动着桌上的茶壶盖,翻来翻去地玩了一阵,突然起身,将刚才的话题一下子扯开老远:“景睿,外面好月色,陪我去妙音坊吧!”

原场景就还原到这里。在这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值得咀嚼、思考的却是不少,情节的铺垫、埋下隐线的同时,塑造出了鲜活、饱满的人物。值得赞叹佩服。
古代不同于现代,“妄议朝政”在任何朝代都可以是一顶很重的帽子,把人压扁,这里一暗一明的两次聊天,却都是在议政,与发小、朋友之间的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可见一斑;同时,这样有深度,有见解,有态度的沟通,不同于平常的闲聊、嬉笑,真正的好友,莫过于这样了吧。而这样在闲时的聊天,也体现出了自己的立场,可谓是“知己”“知人”的有效方式。
这一段里,对于人物:对萧景睿、言豫津的刻画自不必多说,仅仅是二人口中提到的苏兄、谢弼,太子和誉王,“时时猜忌,刻薄寡恩的君上”,“在德政上令他信服的君王”,似乎都若隐若现,呼之欲出…
我的上一篇:听书《琅琊榜》https://www.jianshu.com/p/e4ff3fd634a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