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省予(1917-1999),又名乔惟同,原籍江苏兴化,上世纪无锡市诗人、知名书画家。省予先生的诗词深沉含蓄、豁达高远,他的书法如竹叶翩翩、秀劲流丽。他是一位难得的学养深厚、诗书画俱佳的艺术全才。纵观乔省予先生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幼从师兄 浸润滋养 。乔省予先生祖辈在兴化经营银楼。幼时读私塾,师从国学老师高甘来先生。先生有同胞兄弟四人,琴棋书画皆有涉猎,尤喜京剧,乃当时兴化城里小有名气的票友。他的兄长乔惟良作画,他就跟着一起学习恽南田画谱。兴化是郑板桥先生的出生地,乔家兄弟受郑板桥的作品影响很大。1941年2月,兴化沦陷。乔家银楼倒闭,家道中落,先生背井离乡,四处求职。曾任国军某处军需。后考入无锡市国民政府供职。解放后,先在无锡税务局工作,后又转到无锡市蔬菜公司下属豆类制品厂工作。五十年代初,先生买到了一本清代大师赵之谦的作品集,开始临摹学习。其时,生活比较安定,先生既学大师的字,也学大师的画。这个阶段,字写得工整秀劲,相对也比较拘谨。
二、下放七年 1969年乔省予先生携子插队落户于大丰县白驹镇马家村。这一时期,乔省予先生创作上主要以写诗为主。《自题杂咏》就是写于此时。朔风萧瑟,天寒地冻,诗人在知天命之年携幼子,别离繁华的江南都市,来在黄海之滨白驹古镇的乡下。人生地疏,四顾茫茫,此一别无锡,再回来,已不知何年何月,心中自是万般不舍。
下放第一年处暑后遭逢连续暴风雨的经历,但是诗人并未只注目自己境遇的不幸,而是能够推己及人,关注身边农民的温饱,虽是一介书生,年逾半百,困厄之中还能秉持一种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这使得本诗跳出小我的格局,而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意义。
在白驹下放期间,他是下放干部,每月有工资的,四十多元,后来加到五十多,夫人的退休工资也有四十,所以物质生活不差。住房后来也改善了,队里用政府给的安家费盖了砖瓦房。因为是红墙红瓦,旁边即是农田,所以被先生题为"绿荫红绣人家”。
三、创作的井喷期。1977年先生返锡回原单位工作。此时,先生已是花甲之年。他退休后重拾旧好,以诗书画自娱。自嘲为“个零老人!”
先生最喜欢的书法家是赵之谦和郑板橋。他说赵之谦用圆笔(一般的毛笔),写出了方笔(美工笔)的韵味。他家里有本木刻的板橋字帖,自白驹回锡后,时刻在临摹,所以他晚年写的字,融入了板橋体的风格,无锡书画圈的人都说他写的是板橋体。但他自己说不完全是。
八大山人,齐白石,李可染的画他也非常喜欢。他画画是从白驹回锡后才开始的。回锡后,因为他工作不大忙,单位给了他单独一间办公室,一张大桌子。给他写字画画,他给单位画,同事亲友写,画。后来无锡书画院的裱工师傅也上门请他画中堂,写对联,那是有酬劳的,虽然不多,但他蛮高兴的。还有个广东人看到他的字,上门索字,写了上百幅,也是点酬劳的。最使他高兴的是鼋头渚公园也请他写字了,还刻成了碑。他不体育锻炼,不打牌不搓麻将,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写字画画,见自己的字画有人欣赏,也是个慰藉。
念奴娇 鼋头渚
乔省予
烟波迷漫,莽蒼蒼,极目水天相接,叠翠横云奇妙处,宛若鼋头特出,灯塔巍峨,巉崖错落,尽日涛声急,银波万顷,茫茫包孕吴越。闻道范蠡西施,当年情侣,曾泛舟如叶,昔日风流停憩处,千古还留陈迹。寂寞荒墩,小桥流水,往事无人说。渔歌声里,红心豪迈洋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