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并开始读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之前是在中学时代,看到封面的一瞬间,我便笃信出版社定制封面是为了博取眼球,不管如何他们也是用尽了浑身解数,我认识卡秋莎·马斯洛娃居然从一本“黄书”开始,每次带着无限的抵触情绪的我也不可以更不忍心地去损坏它,以至于每次都是把它压在所有书籍的最底部,果不出我所料,这本乳黄色的封面书籍还是被我妈翻出来,他们把复活赤裸裸的放在了我书桌最显眼的地方,待我回到家时,我爸先是用他那邪恶又猥琐的眼神告诉我:“你是否在看不该你看的东西?”我心知他不知《复活》固然也不懂列夫·托尔斯泰,说了再多也是无济。“不过还好,还好,这也仅仅是封面,这封面属实令人耳赤,是一张主人公卡秋莎的裸身形象。自此以后我便把那封面扯下,每次读也觉得踏实,现如今找不到那本最原始的出版社的书籍,当时与《复活》并称列夫·托尔斯泰最伟大的三部长篇史诗小说,另外两部分别是:《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卡列尼娜近日可以看音乐剧,在无能现场的情况下最直接能够感受在书籍中无法感受到的气氛,无法感觉到的音乐,这是一种无限的享受。今天主要是讲托尔斯泰的《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是中学名著必读经典作家之一,他是19世纪俄国文学泰斗。最伟大的长篇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对于众多喜爱小说体裁的人来讲,值得推荐并且真的要去读它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前期日看了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如果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下,当然在看音乐剧之前可以认真的读一读卡列尼娜。这些日也在不停的寻找不同的观看形式,在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是可以选择话剧的,无意间在搜索话剧信息的时候,看到徐松子和马晓伟饰演的马斯洛娃与涅赫留多夫的剧照,来了兴致。徐老师的演技没得说,看过她话剧的人该是知道。马晓伟还是第一次听说,在找遍了全网无果后,只找到几张仅存的剧照,如果有机会还是得去现场的。

列夫·托尔斯泰开始着笔写《复活》是在1889年至1899年期间,这个时候也正是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所以是他晚年的一部不朽的史诗巨作。托尔斯泰善于去刻画人物,设置情节,虽然不像推理小说那么刺激悬疑,但是列夫托尔斯泰伟大之处在于描写内心独白和刻画人物性格,在《复活》当中他通过对女主人公卡秋莎·玛斯洛娃被涅赫留多夫公爵诱奸后逐步沦为妓女以及后来发生在她身上的一系列的无尽的悲惨遭遇的故事,真实的再现了19世纪黑暗的沙皇俄国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表现了作者对被侮辱者被损害者的无限同情,对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列夫·托尔斯泰始终把“复活”作为全书的基本主旨,他精心的描写了涅赫留多夫公爵的精神复活过程,同时也细致的描写了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过程。

选择开始读《复活》之前了解下整篇小说的发展脉络,有意向读的也没有剧透的负担,长篇小说要读的细节太多了,无法以体系概括,简而言之:列夫·托尔斯泰刻画的《复活》当中的女主人公卡秋莎·玛斯洛娃是一个美丽而且单纯的姑娘,她开启对生活和未来抱有过幻想,这种幻想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马斯洛娃是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子,所以她始终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也不多去过问。母亲当时为谋生计是在两个地主老姑娘家里干活,在卡秋莎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便死去了,这时候的卡秋莎被两个老姑娘领回家里抚养,长大后的卡秋莎既是侍女又是养女,当卡秋莎16岁那一年,两个老姑娘的侄子涅赫留多夫公爵(这时候的涅赫留多夫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来到姑母家度假,这个期间,美丽又纯洁的卡秋莎与风度翩翩满腹理想的涅赫留多夫相识并且相爱了,这个时候的涅赫留多夫并没有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直到在他三年后,也正是他大学毕业之际,他成为了一名军官后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迷恋酒色和无休止的贪图享受之人,他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了。这一年他又一次来到了姑母家,并且在那里住了四天,临走前的一天夜晚,涅赫留多夫百般讨好的诱奸了卡秋莎,第二天他塞给卡秋莎一张一百卢布的钞票就走了。五个月之后卡秋莎才知道自己怀孕了。怀孕后的她就再也无法呆在老姑娘家里,也便只好单身跑了出来,起初先是流所在警察局长家做佣人,后来受到这个警察老流氓的调戏后,又来到林务官家里做杂事,命运多舛的卡秋莎·马斯洛娃又被林务官强暴。可怜的她处处被侮辱不断被抛弃,也正是这样的遭遇使得她最终被沦为妓女。卡秋莎在她这七年被蹂躏被践踏的妓女生活中只有用抽烟和酗酒来打发日子,以至于她的身心已完全麻木。最后在一桩人命案中,她又被诬陷为杀人犯并被关进了监狱随后也被送上了法庭。

涅赫留多夫刚开始其实也是一个善良单纯并且怀有抱负的大学青年。毕竟在大学读书时候他就开始迷上了斯宾塞的学说,并下定决心要把土地交给农民。但是自从他混迹于上流社会后被骄奢淫逸的环境所感染,这个时候他就改变了自己当初的信念,更加变得虚伪更加变得自私,在精神道德上已经完全堕落。现在的他青云直上,当上了莫斯科某地方议会的一员,并且是地方法院的陪审员,没想到冤家路窄竟然在法庭上与玛斯洛娃再次相遇,这一次相遇,当他知道玛斯洛娃平白无故的被判苦役时,特别是见她在法庭上的那种“我没罪!我没罪啊……”的绝望呐喊突然震撼了涅赫留多夫的良知。此时的涅赫留多夫心里充满着恐惧,同时也带着无尽的悔恨,恐惧和悔恨同时袭来使得他顿时产生了负罪感,他终于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才是把卡秋莎·马斯洛娃推上堕落道路的第一罪人,凡此种种令得他痛下决心来改变自己,所以他一次次的来到监狱去看望卡秋莎,并且请求她的宽恕,他自此便再也不去与省长的女儿米西小姐约会,他把自己的豪华住宅典卖出去并且辞掉了全部佣人,随后立即住进了一家普通公寓,涅赫留多夫这个时候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百般的想法减轻卡秋莎的刑法,他提出上诉四处奔走,甚至最后决定要与马斯洛娃结婚来为自己赎罪。这种赎罪当然得不到卡秋莎的原谅,只会让她更加憎恶他痛恨他。

列夫·托尔斯泰再对涅赫留多夫的精神道德“复活”的过程中描写得极其细腻,内心深处独白,故事情节安排层层深入,鞭辟入里。首先是安排在法庭上他与卡秋莎的相遇,对他引起的强烈的心理反应,这是他复活的第一步,接着是他对法庭及法官的腐败及整个司法不公的揭露,以及对监狱的黑暗和恐怖的描绘,对上层贵族生活的骄奢淫逸,糜烂和庸俗虚伪的厌恶和不满,对处于饥寒交迫,濒于死亡的农民及广大劳动者的同情……这一切都足以表明涅赫留多夫对事物的观点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让读者又联想到了最初的涅赫留多夫,那时候的他有理想有抱负,是的,他正回到了那个时候的他,这时他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又附和或同流合污转变为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这种立场观点的转变也表明他已经从对卡秋莎一个人的同情提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憎恶和对整个劳动阶级的爱,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在土地问题认识上的升华即从土地私有制的不公平进而领会到它是整个社会不公平和整个社会充满罪恶的根源,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涅赫留多夫从开始的贵族阶级的立场,转变到了广大的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这个时候的涅赫留多夫复活了,他的精神复活了,他的肉体也开始复活。

小说的女主人公卡秋莎·马斯洛娃同样的也有一个精神复活的历程,起初当她被涅赫留多夫诱奸并且无情的抛弃后,她就再也不相信上帝,再也不相信所谓的正义和善良了。无数次的悲痛的血泪史告诉了她这个世间没有真情,在这个混沌不堪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把她当作发泄欲望和赚钱的工具,因此,当涅赫留多夫第一次去监狱里看望她并且真诚的表示向她赔罪的时候,由于这个时候的马斯洛娃已经千疮百孔,失望至极,所以她的内心,以及她的精神已经完全麻木,并且完全地不以为然,甚至还一心盘算着怎样利用涅赫留多夫一番,正大光明的也算是理所应当的伸手管他索要钱财和名贵的东西。但是当涅赫留多夫第二次去看望她时并继而想通过要与她结婚的这种实际行动来向她赎罪的时候,涅赫留多夫说,看在上帝面前,他应该这样做时,并且无数次提到上帝的时候,卡秋莎·马斯洛娃她那关闭已久的回忆闸门一瞬间突然就被冲开了,她几乎要把埋藏在心里的一切憎恨一切苦水全部吐出来,她大声并且愤恨的对涅赫留多夫公爵喊道:“怎么又出来一个上帝呢?可笑至极,在我心里你根本就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上帝,呵!上帝是什么?你当初要真能像现在这般记得上帝就好了。你赶紧给我走开,我是苦役犯,而你是公爵,你不用到这里来,你是想用我来拯救你自己,你想用我来替你赎罪,无耻的你今世拿我取乐不算,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憎恨你……”

很显然,卡秋莎·马斯洛娃这种突发的狂怒是她精神觉醒的第一步。而当涅赫留多夫再次去看望她,也就是第三次去探监的时候,卡秋莎·马斯洛娃已经完全判若两人了,用涅赫留多夫的话说,她变了,她发生了对她灵魂来说很重要的变化,她变得态度平和了,变得特别关心别人,她甚至善良谦卑的愿意为别的犯人求情,她还请求希望改善其他犯人的处境。不过她这种精神上的最后复活是在跟监狱里的政治犯接触之后。
涅赫留多夫为卡秋莎上诉,他四处奔波打听游走,这一路而来也算是历尽艰难,不幸的是还是发生了,作者不可能在描写故事的同时给主人公一番好的机会,所以毋庸置疑涅赫留多夫的最终上述失败了,失败的毫无悬念,当法庭正式宣布卡秋莎·玛斯洛娃一案维持原判的时候,涅赫留多夫更是无尽的懊恼和悔恨,然而无济于事,为了弥补卡秋,于是在炎热的七月,涅赫留多夫也一同跟随着卡秋莎一行苦役犯一同上路,在奔赴西伯利亚这条漫长的路途中,马斯洛娃认识结交了跟她同路的政治犯西蒙松。西蒙松对她非常的尊重和体贴,卡秋莎·马斯洛娃在西蒙松和政治犯们的启发以及帮助下,她终于卸下了一切精神枷锁,这个时候的卡秋莎才真正意义上的复活了,最后她没有与涅赫留多夫结婚,而是选择与西蒙松结合了。此时的涅赫留多夫虽然心里有些不快,因为这毕竟多少有损他的尊严,但是同样也复活了的涅赫留多夫也表示要理解和尊重卡秋莎·马斯洛娃的决定,甚至能够真正的为她能有这样的结果,能有一个这样保护她尊重她并且善待她的人而感到宽慰。
网友评论